西漢末年,蜀地豪強公孫述占據蜀地,于山上筑城,城內一井常冒白氣,宛如白龍,公孫述因此自號“白帝”,并將此城命名為“白帝城”,公孫述去世后,當地人在山上建廟立像,尊稱為“白帝廟”,由于公孫述僭越正統,明正德七年(1512年),四川巡撫毀掉公孫述像,改祀江神、土神和馬援像,并更名為“三功祠”。
有學者認為,蜀漢章武三年(223年)或兩年(222年)所修建的白帝城是為了紀念蜀漢昭烈帝劉備去世后,當地百姓認為其顯靈能鎮蜀,于是將他封為“白帝”的原因,巴蜀一帶還流傳著巴國的遺跡傳說和白帝古神話,這些都與祭祀神靈有關。
白帝城位于重慶奉節縣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奉節東白帝山上,是三峽著名的游覽勝地,它既有泰山之雄偉,又有兔耳嶺之奇石,原名“子陽城”,為西漢末年割據蜀地的公孫述所建,因公孫述自號“白帝”,故名城為“白帝城”,白帝城是觀賞“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
歷史皇帝三皇五帝都是誰?
《史記》中并未對“三皇”進行記載,而記載的“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三皇五帝是中國夏朝以前傳說中的“帝王”,據推測,他們原本是部落首領,因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一般認為,他們屬于蒙古人種。
三皇五帝分別是誰字上帶拼音:
- 三皇:羲皇(xī huáng)、燧皇(suì huáng)、炎皇(yán huáng)
- 五帝:黃帝(huáng dì)、顓頊(zhuān xū)、帝嚳(dì kù)、堯帝(yáo dì)、舜帝(shùn dì)
三皇五帝的名稱及其讀法:
- 三皇:伏羲(fú xī)、神農(shén nóng)、黃帝(huáng dì)
- 五帝:帝嚳(dì kù)、帝堯(dì yáo)、帝舜(dì shùn)、帝禹(dì yǔ)、帝湯(dì tāng)
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歷史記載和文化傳統中,這些皇帝的排位可能會有所不同。
中華文明自古就有三皇五帝之說,那歷史上的三皇五帝到底是誰?
中國歷史上的三皇五帝有以下五種說法:
1、天皇、地皇、泰皇,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2、天皇、地皇、人皇,出自《史記·補三皇本紀》。
3、燧人、伏羲、神農,出自《尚書大傳》。
4、伏羲、女媧、神農,出自《春秋運斗樞》。
5、伏羲、神農、黃帝,出自《三字經》。
原始意義上的三皇是指遠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補伏羲等人作為“三皇”,原始意義上的五帝是指遠古五方上帝(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后增補軒轅、神農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領作為“五帝”。
一般以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為三皇,以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泛指遠古時代的帝王人物,三皇五帝,是“三皇”與“五帝”的合稱,原始意義上的三皇是指遠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補伏羲氏等作為“三皇”。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關于三皇五帝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較為國內學者普遍接受的觀點,認為三皇分別是伏羲、神農、燧人,而五帝則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另一種說法則在國際漢學界更為流行,它提出的三皇依然是伏羲、神農、燧人,但五帝中卻將炎帝納入了五帝之一,即黃帝、炎帝、顓頊、帝嚳、堯。
伏羲、祝融、神農;伏羲、神農、共工;伏羲、神農、黃帝;伏羲、神農、共工;伏羲、神農、黃帝,最后一種說法由于《尚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最古的三位帝王,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
上古前面是什么朝代?
我國朝代先后順序如下:上古、夏、商、周(西周、東周)、秦、漢(西漢、新朝、玄漢、東漢)、三國時期(魏、蜀、吳)、晉(西晉、東晉)、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
上古前面是遠古時代,而遠古最后一個朝代就是遠古混沌朝,所以上古前面就是遠古混沌朝,夏朝建立以前的歷史時期統稱為上古時代,或稱遠古時代,三皇五帝時代,神話時代,在兩河流域和埃及一般指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歷史時代。
上古時代的定義通常指的是文字記載出現以前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之前的最后一個朝代是遠古混沌朝,夏朝之前的歷史時期被統稱為上古時代或遠古時代,也常被稱為三皇五帝時代或神話時代,在兩河流域和埃及,上古時代一般指的是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歷史時期。
李白是什么朝代的?
1、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生于武周圣神皇帝長安元年,即公元701年,唐肅宗寶應元年,即公元762年去世,唐隴西郡成紀,即今甘肅平涼人,唐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代表作品:《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以下為史書記載:《舊唐書·李白傳》李白,字太白,山東人。
2、李白是盛唐時期的詩人,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關于李白的家世及生籍問題的爭議由來已久。
3、李白(701-762):唐朝,孟浩然(689-740):唐朝,王維(701-761):唐朝,杜甫(712-770):唐朝,杜牧(803-852):唐朝,王安石(1021-1086):宋朝,他生活的時代跨越了北宋和南宋兩個時期,他最為著名的時期是北宋時期。
各朝代時間及在位君王
1、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2、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3、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4、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共計16年。
中國古代朝代更迭頻繁,歷經夏商周、秦漢直至清朝,共歷經494位皇帝。
堯、舜、禹、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贏政)統一六國,之后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
北齊安德王(高延宗)1年——短命皇帝,在位2天,北齊孝殤帝(高恒)1年——幼年皇帝,北齊亡國之君,北周:557——581,共25年,五個皇帝,宇文氏,建都:長安,北周文皇帝(宇文泰)——西魏王朝的建立者和實際統治者,中國歷史上繼孝文帝之后的又一位少數民族杰出的人物。
中國古代朝代不斷更迭,歷經夏商周與秦漢,直至清朝滅亡,標志著中國封建王朝壽終正寢,以下便是中國494位皇帝順序表,具體內容已經整理好了,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