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白矮星的物理性質
1、白矮星是恒星的熱核聚變能量枯竭后,引力占主導坍縮而成。它是靠極端高密度的物質產生的電子簡并壓力來支撐。物理學上,對一顆沒有自轉的白矮星,電子簡并壓力能夠支撐的最大質量是4倍太陽質量,也就是錢德拉塞卡極限。
2、白矮星是靠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斥力支撐,從而不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塌縮的。白矮星是一種致密度極高的天體,是由恒星演化過程中的中小質量恒星在耗盡所有的核燃料之后演化而成的。
3、白矮星是一種很特殊的天體,它的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 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發現的白矮星),體積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質量卻和太陽差不多!也就是說,它的密度在1000萬噸/立方米左右。
4、此外,白矮星還具有很高的溫度和壓力,這些因素也影響了它的性質和行為。在白矮星的內部,溫度和壓力都非常高,能夠引起物質的離子化,使得原子核和電子分離。這種離子化過程也會產生一定的壓力,能夠抵抗引力。
誰知道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
當然是中子星的密度大,公式是P(密度)=M(質量)/V(體積)種子星的密度是10億噸/每立方厘米,白矮星100萬噸/每立方厘米,超巨星小于一克/每立方厘米,金屬鋨22克/每立方厘米。
白矮星的密度ρ=m/V=1×10的7次方噸/m3 =1×10的10次方kg/m3 1立方厘米中子星物質的質量達1×10的8次方噸。
密度:中子星的密度遠大于白矮星的密度。中子星的密度約為10^14-10^16克/立方厘米,而白矮星的密度約為10^5-10^7克/立方厘米。 溫度:白矮星的表面溫度平均為1萬℃,而中子星的表面溫度可達1000萬度。
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中(白矮星)密度最低 白矮星是一種很特殊的天體,它的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它的密度在1000萬噸/立方米左右。
白矮星具有很強的表面引力,因而很早就觀測到了譜線的引力紅移,從而為驗證相對論提供了實測的數據。中子星,主要由簡并中子組成的致密星。 1932年發現中子后不久,朗道就提出可能有由中子組成的致密星。
白矮星 白矮星密度高達10噸/立方厘米,白矮星是中小質量恒星在演化末期的產物;比如我們太陽在60億年后就會演化為白矮星,白矮星由于自身強大的引力,使得內部原子的外層電子被嚴重擠壓,處于電子簡并態。
恒星,主序星,紅巨星,白矮星密度從小到大
1、白矮星階段:當紅巨星演化到后期,核心溫度會升高到足以使氦原子核融合成碳原子核,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在這個階段,太陽的密度將高于主序星階段的密度,但略低于原始太陽的密度。
2、能夠比較的是:中子星黑矮星=白矮星行星巨行星藍巨星=紅巨星超新星。這些天體的平均密度都是相對穩定的。黑矮星是理論上白矮星釋放完能量后的黑死天體。行星的密度一般大于恒星。
3、當紅巨星的外層氣體消失后,里面的恒星核就會露出來,這就是白矮星了。所以,白矮星的密度就是大約800-1000 g/cm^3,白矮星也存在密度梯度,但密度梯度不大。
4、主序星(即主星序的恒星)的半徑從太陽半徑(696000千米)的幾十倍到幾分之一。超巨星的半徑比太陽大幾百倍,甚至超過1000倍。例如劍魚座S星的半徑為太陽的1400倍,體積為太陽的30億倍。
5、按照恒星的演化階段分:原恒星、主序星、紅巨星或紅超巨星。其中原恒星是剛剛形成的恒星,主序星是恒星的青年期到中年期,紅巨星和紅超巨星是老年恒星。
白矮星體積
1、體積:白矮星的半徑接近于行星半徑,平均小于10的3次方千米;中子星的直徑只有10公里。 密度:中子星的密度遠大于白矮星的密度。
2、白矮星是一種很特殊的天體,它的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發現的白矮星),體積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質量卻和太陽差不多!也就是說,它的密度在1000萬噸/立方米左右。
3、換句話說,它的體積很小,密度很高。隨著恒星不穩定狀態的不斷突破,紅巨星爆發。所以核心之外的一切都被拋棄了。我們最后能看到的是紅巨星的核心,也就是白矮星。因此,白矮星主要由碳和氧組成。
4、處于恒星演化末期的白矮星,體積比地球還小,直徑從幾百公里到幾千公里。最小的恒星――中子星,直徑居然只有10公里。可別小瞧了這兩類小恒星,它們雖然小,但質量卻很大,一般都和太陽相當。因而它們的密度都大得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