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口瘡,又稱為口腔念珠菌病,是一種常見的口腔黏膜感染疾病,該疾病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引起,這種真菌在口腔內原本是一種正常菌群,鵝口瘡的癥狀主要表現為口腔內出現白色斑塊,這些斑塊通常無痛感,但可能會影響寶寶的哺乳或飲食,尤其在新生兒群體中較為常見。
鵝口瘡的成因及癥狀
鵝口瘡在新生兒時期尤為常見,尤其是出生一周以后的早產兒,它也被稱為“白口糊”或“雪口癥”,這種疾病的成因通常與白色念珠菌的感染有關,它屬于真菌的一種,有時也被稱為霉菌。
患有鵝口瘡的寶寶,其口腔壁上常會出現類似奶斑的粘稠物質,與新生兒吃奶留下的奶跡難以區分,鵝口瘡的發病年齡跨度大,從嬰兒到 *** 都有可能患病。
鵝口瘡在2歲以下的嬰幼兒中最為普遍,疾病的表現形式多樣,患者口腔黏膜會出現乳白色的斑膜,這些斑膜略高于正常黏膜,形狀類似奶塊,周圍沒有明顯的炎癥反應,斑膜易于形成,不易擦除,一旦擦去,下方會出現不痛的紅色創面。
鵝口瘡的治療主要采用抗真菌藥物,如制霉菌素和氟康唑,這兩種藥物能有效抑制和清除感染。
鵝口瘡與艾滋病的關系
鵝口瘡并不等同于艾滋病,鵝口瘡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口腔疾病,而艾滋病是一種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免疫系統疾病,雖然鵝口瘡可能與免疫系統功能低下有關,但它本身不是艾滋病的癥狀。
鵝口瘡的發生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口腔不衛生、免疫力低下、濫用抗生素、糖尿病、免疫缺陷等,鵝口瘡并不是艾滋病的確診依據,出現鵝口瘡并不一定意味著患有艾滋病,如需確診艾滋病,應進行專業的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