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的讀音及釋義
漢字“疾”的拼音為[jí],它是一個漢語常用字,起源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描繪了人腋下中箭的形象,最初的意義是指傷病或外傷,隨著時間的推移,“疾”字的含義逐漸擴展,不僅指疾病,還引申出快速、急速等含義。
“疾”字有以下幾種釋義:
- 疾病:泛指各種病證,如“疾病纏身”、“積勞成疾”。
- 痛苦:指身體的不適或精神上的痛苦,如“疾苦”、“痛心疾首”。
- 快速、急速:形容動作或變化的速度快,如“疾馳”、“疾走”。
- 缺點、毛病:指某人或某事存在的問題,如“缺點”、“小疾”。
在古代文獻中,“疾”字的使用非常廣泛。《論語》中提到“父母唯其疾之憂”,這里的“疾”指的是父母的憂慮。《史記》中也有“苦言,藥也;甘言,疾也”的記載,這里的“疾”指的是惡疾,即嚴重的疾病。
疾字的演變與結構
“疾”字在甲骨文時期就已經出現,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其字形和含義都發生了變化,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其字形逐漸規范化和簡化,現代漢字“疾”的結構為半包圍結構,由“疒”(疾病)和“矢”(箭)組成。
在書寫時,應注意“疾”字的筆畫順序和結構,首先寫外部的“疒”部分,然后是內部的“矢”部分,這樣的結構不僅體現了漢字的形聲特點,也便于人們記憶和書寫。
“疾”字是一個多義字,其讀音為[jí],在漢語中有著豐富的含義和用法,從古至今,它一直是漢語詞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