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太白峰的含義
詩人攀登太白峰,仿佛打開了通往天界的門戶,在此,他展開了天馬行空的幻想之旅:乘著輕柔的和風(fēng),飄然升起,穿越云層,直上云霄,追逐月亮,太白山,以其壯麗的風(fēng)光,“愿乘泠風(fēng)去,直出浮云間”的詩句,描繪出一幅自由自在、如天馬行空的景象,境界開闊,令人向往,詩人在此流連忘返,心生超脫塵世的念頭。
此意可引申為,當(dāng)一曲演奏完畢,聽眾紛紛散去,江水依舊東流,山巒依舊疊翠,世間萬物皆有生老病死,曲終人散,恰似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此意境出自唐代詩人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二句,后被演繹為“曲終人散”。
李白在《登太白峰》中描繪了攀登太白峰的景象:“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意為:從西邊攀登太白峰,直到夕陽西下才登上峰頂,袁枚在《獨秀峰》中寫道:“來龍去脈絕無有,突然一峰插南斗。”描繪了桂林山水之美,獨秀峰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詩人蘇軾在《題西林壁》中寫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表達了自己身處廬山之中,難以認清廬山真面目的感慨,而“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則描繪了香爐峰的壯麗景色。
登太白峰注釋與譯文
《登太白峰》原文及翻譯如下:
原文: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
譯文:向西攀登太白峰,在日落時分才登上峰巔。
太白星向我問候,要為我打開天關(guān),我愿乘那清風(fēng)而去,飛行于那浮云之間,舉起手就可以接近月亮,向前飛行似乎已無山巒阻礙。
注釋:太白峰,即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太一山,位于今陜西眉縣、太白縣、周至縣交界處。
詩句中的“窮”意為登頂,表達了主人公不畏艱辛,直至峰頂?shù)臎Q心,太白,象征著尊貴的太白金星,象征著仙人,暗示著主人公在登山過程中期待遇見仙人般的超凡體驗。“天關(guān)”在詩中被比喻為古星名“天門”,在《晉書·天文志》中有記載,這里象征著神秘而神圣的天宮之門。
詩的開頭兩句,從側(cè)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聳,你看,李白從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陽殘照,才登上峰頂,太白峰,在今陜西武功縣南九十里,是秦嶺著名秀峰,高矗入云,終年積雪,俗語說:“武功太白,去天三百。”
李白關(guān)于長白山天池的詩詞
李白并未親赴長白山,因而他的詩作中鮮見對長白山天池的描繪,他確實留下了一些贊美美麗仙境的詩句,如《清平調(diào)》中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李白在《贈薛校書》中提到:“未夸觀濤作,空郁釣鰲心。”雖然未直接描繪長白山天池,但表達了詩人對壯麗山水的向往。
至于長白山天池的描寫,李白在《望廬山瀑布》中寫道: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
掛流三百丈,噴壑數(shù)十里。
擘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
初驚河漢落,半灑云天里。
仰觀勢轉(zhuǎn)雄,壯哉造化功。
海風(fēng)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空中亂潈射,左右洗青壁。
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
這首詩生動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象,與長白山天池的壯美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