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傻呆.下一個字怎么念
1、癡傻呆之后的字是“苶”,發音為“nié”,在字典中的釋義是疲倦,精神不振。
2、發傻”,它有多種含義:因意外情況而顯得目瞪口呆;形容傻瓜,用于戲謔或責罵;智力低下,不懂得事理的人;無意義地笑;形容因驚訝或害怕而發愣。
3、“苶”字,發音為“nié”,意指疲倦,精神不振,在文言文中較為常見,至今在南北各地方言中仍有使用,形容一個人看起來呆傻且精神不振,經理可能會因此決定不錄用他,與“呆傻癡苶”意思相近的成語有“呆頭呆腦”,拼音為“dāi tóu dāi nǎo”。
4、呆”字,它有多種含義:傻,愚蠢;不靈活,發愣;癡;不靈活,呆板,在《紅樓夢》中,有“癡傻呆苶霸王調情遭苦打”的描述。
5、形容一個人不太機靈,可以用“拙”、“鈍”、“笨”、“愚”、“癡”、“傻”、“呆”、“滯”等字。
【散文】癡傻呆苶
在我生長的村莊,也曾有過這樣癡傻呆苶的人,不同年代,總會有那么幾個典型的代表,我的祖父和父親那一輩,由于年代久遠,且已成為歷史,我就不一一贅述了,單說我這個年齡段,就有一位,名叫成杰(化名),成杰是我小學一年級的同學,當時只覺得他說話有點大舌頭,嘴型有些歪斜,并未覺得他有多傻。
把我叫成呆是哪個地方方言
1、“呆”字屬于北方方言,通常不單獨使用。《西游記》中,孫悟空常稱豬八戒為“呆子”,北京方言中有“癡傻呆苶”、“呆頭愣腦”等成語,在方言中,“呆”多指死板,不靈活。
2、在某些南方方言中,“呆”有時還可以表示其他含義,在廣東地區,“呆”有時被解釋為“很”或“很多”,如“我一天呆賺100塊錢”即表示“我一天能賺很多錢”,這種用法需視具體情境而定。
3、潮州話,又名粵東方言,發音為“dai1 ngai5(tai ngi)”,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仿佛在講述潮汕地區的故事,吳語,又名江浙話,在某些地區,特別是那些介音增生的地區,發音為“nge”,而在其他地方,可能會被誤讀為“nie”,這便是吳語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4、在寧波方言中,“呆”的發音為“dāi”,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
5、甘肅話屬于甘肅方言,由于甘肅省地域廣闊,經度跨度大,形成了許多方言分支,據史料記載,黃帝之后分封于薊(今北京宣武區廣安門),北京開始使用天水的隴中方言(黃帝語言),說明天水是古黃帝部落語言之源頭。
6、家是共同的家園,家務自然是大家的事,分擔家務活是合情合理的,我們同吃一鍋飯,刷鍋自然人人有份,你做家務,別人說“呆”,可能是諷刺,也可能是玩笑,不管人家什么意思,這活我們該干,身正不怕影子斜——我們干我們的,愿說什么隨他們的便。
癡傻呆苶的人是否有刑事責任能力?
1、又聾又啞的人和盲人,不屬于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他們具有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他們應對自己的危害行為負刑事責任。
2、“呆傻癡苶”一詞用來描述一個人表情呆滯,精神疲憊,缺乏活力的狀態。“苶”字,發音為“nié”,意指疲倦,精神不振,在文言文中較為常見,至今在南方某些方言中仍有使用。
3、“呆傻癡苶”的意思是:形容人表情癡呆,傻傻的,十分疲倦,精神不振,多用來指人的精神狀態不佳。
4、“呆傻癡苶”與“笨嘴笨舌”、“鈍口拙腮”、“愚昧無知”等成語類似,都用來形容人的精神狀態不佳。
5、國企并不缺少有能力的人才,客觀地說,國企人才濟濟,除特定的關系戶或員工子弟外,通過校招進國企的大學生并沒有癡傻呆苶,很多還是名牌大學畢業生,學習能力往往決定著一個人的工作能力,這一點,我在帶徒弟的時候深有體會,能力不是自己說的,不可否認,很多人能力不錯,而且他們也自認為有能力。
形容傻的四字成語
1、“愚不可及”:形容極其愚笨,別人比不上。
2、“傻頭傻腦”:形容思想糊涂,愚笨癡呆。
3、“呆頭呆腦”:形容思維、行動遲鈍笨拙。
4、“愣頭愣腦”:形容一個人顯得有些傻。
5、“傻了吧唧”:口語化表達,形容傻氣。
6、“朽木之才”:本意是貶低人的才能,但也可用來形容一個人傻到某種程度。
7、“臉憨皮厚”:形容滿臉癡傻氣,臉皮厚,不知羞恥。
8、“拙口鈍腮”:比喻嘴笨,沒有口才。
9、“愚昧無知”:形容又愚笨又沒有知識。
10、“心拙口夯”:心思笨,又不善于說話。
11、“心勞日拙”:費盡心機,卻越來越笨拙。
12、“愚不可及”:形容極其愚笨,別人比不上。
13、“心勞日拙”:費盡心機,卻越來越笨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