疬的讀音
1、瘰疬的讀音:luǒ lì,疬”的讀音為lì,中醫學中,瘰疬是指結核菌侵入淋巴結,形成硬塊,多見于頸部,俗稱“疬子頸”,部分地區稱作“老鼠瘡”。
2、疬字讀音詳解:癘,讀音lì,指疫癘之氣、毒氣、異氣、戾氣或雜氣,疬的組詞有疬瘍、瘰疬敷藥、疬瘍風、石疬等,疬的筆順:點、橫、撇、點、提、橫、撇、橫折鉤、撇。
3、疬lì,聲母l,韻母i,聲調四聲,釋義:俗稱鼠瘡,中醫病證名,指頸淋巴結結核,由結核桿菌侵入頸淋巴結引起。
4、瘰,讀音:[luǒ],部首:疒,釋義:中醫指結核菌侵入淋巴結,發生核塊的病,多在頸部,俗稱“疬子頸”,有些地區稱“老鼠瘡”。
5、_疬的讀音是:làlì,_疬的拼音是:làlì,結構是:_(上下結構)疬(左上包圍結構),_疬的具體解釋,我們將在以下內容中為您詳細介紹。
6、癘是多音字,讀音:li;lài,讀音li,聲母是l,韻母是i,釋義:瘟疫、惡瘡、殺,讀音lài,聲母是l,韻母是ai,釋義:古同“癩”,癩病,相關組詞:癘疫、瘴癘、疫癘。
瘰疬的正確讀音
瘰疬的讀音是luǒ lì,病名,即淋巴腺結核,俗稱疬子頸,多發生在頸部,有時也發生在腋窩部。
“蒟蒻”的讀音是:“jǔ ruò”,是天南星科魔芋屬,多年生宿根性塊莖草本植物,功能主治:消腫散結,解毒止痛,用于腫瘤,頸淋巴結結核;外用治癰癤腫毒,毒蛇咬傷。
【讀音】[yīng yù]【釋義】一種植物,蘡薁根為葡萄科植物蘡薁的根,全年可采,有清濕熱,消腫毒,治黃疸,濕痹,熱淋,痢疾,腫毒,瘰疬,跌打損傷功效。
瘰疬與瘡癰的讀音
1、烏藥—用于胸腹脹痛,寒疝腹痛,下焦虛寒、小便頻數,浙貝母—主風熱或痰熱咳嗽;肺癰吐膿;瘰疬癭瘤;瘡癰腫毒,丹參—用于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徵}瘕積聚,胸腹刺痛,熱痹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肝脾腫大,心絞痛。
2、沒弄錯的話應該是蘇木,心材入藥,為清血劑,有祛痰、止痛、活血、散風之功效,我剛好有一方治關節腫脹的方子,以蘇木為主藥,可以推薦給你,蘇紅湯:蘇木30g,紅花30g,伸筋草30g,自然銅15g,黃柏15g,五加皮15g,透骨草30g,乳香10g,沒藥10g,大黃30g。
3、百二十年的首烏:能夠解毒、消癰、潤腸通便,常用于治療瘰疬瘡癰、風疹瘙癢、腸燥便秘等,制首烏則有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強筋骨的作用,適用于血虛萎黃、眩暈耳鳴、須發早白等癥狀。 花甲之茯苓:有利水消腫、滲濕清熱、健脾寧心的效果。
“瘰癘”的讀音
luǒ lì,瘰癘:病名,頸項或腋窩的淋巴結結核,患處發生硬塊,潰爛后流膿,不易愈合。“癘”有兩個讀音,分別是[lì]和[lài]。
“瘰疬”的讀音為luǒ lì,聲母為l、l,韻母為uo、i,詞性:名詞,釋義:瘰疬又稱老鼠瘡,生于頸部的一種感染性外科疾病,在頸部皮肉間可捫及大小不等的核塊,互相串連,其中小者稱瘰,大者稱疬,統稱瘰疬,俗稱疬子頸。
瘰的拼音是luǒ,釋義:瘰是疾病名,多發生在頸部,由于結核桿菌侵入頸部或腋窩的淋巴結而引起的,癥狀是患處發生硬塊,潰爛后流膿,不易愈合,有些地區也稱“老鼠瘡”,例句:哪里有賣內消瘰疬丸?小路易還在睡覺,一副病態,他患了貧血癥。
瘰的拼音是:luǒ,瘰的造句有:胡桐淚瀉熱、殺蟲苦能殺蟲,咸能人胃軟堅,大寒能除熱,治咽喉熱痛,磨掃取涎,齒蜃風疳,瘰疬結核,蘇頌曰:古方稀用,今口齒家多用為要,出涼、肅,乃胡桐脂人土,得斥鹵之氣結成,如小石片,木淚狀如膏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