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碳酸鹽巖
- 2、碳酸鹽巖巖石學及白云巖的成因機理
- 3、主要成巖作用類型
- 4、什么是白云巖化作用
碳酸鹽巖
1、碳酸巖和碳酸鹽巖是兩種不同的巖石類型。碳酸巖是一種由碳酸鹽礦物如方解石、白云石等組成的巖石。它是一種沉積巖,主要由溶解于水中的碳酸鹽離子沉積形成。碳酸鹽礦物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所以碳酸巖分布廣泛,可以在海洋、湖泊、河流等環境中形成。
2、碳酸鹽巖主要由沉積的碳酸鹽礦物(方解石、白云石)組成,主要的巖石類型為石灰巖(方解石含量大于50%)和白云巖(白云石含量大于50%)。碳酸鹽巖往往與陸源碎屑巖呈過渡關系,共同組成混積巖。 碳酸鹽巖約占沉積巖總量的20%,在地殼中的分布僅次于泥巖和砂巖。
3、就體積而言,碳酸鹽巖只占所有沉積巖的4%左右,但在大陸地表的沉積巖中它卻可占10%~35%(Blatt,1970;Folk,1974),僅次于泥質巖(包括粉砂巖),與砂巖不相上下,是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一類自生沉積巖。
碳酸鹽巖巖石學及白云巖的成因機理
1、總之,中、新元古界碳酸鹽巖巖石學的研究以白云巖為主,而白云巖的成因目前更多地趨向于以沉積—同生—準同生沉積作用的原生說為主。最終的解決還須更多令人信服的證據,其中有效的模擬實驗技術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2、尤以碳酸鹽巖最為突出,對于其成分、結構、構造、沉積和成巖作用、沉積環境等方面,與傳統的認識已大不一樣,提出了結構成因分類和白云巖形成機理,確認了機械作用在其形成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生物作用也比原來估計的大得多,從而打破了單一化學成因的觀點。
3、主要為碳酸鹽巖的研究進展,碳酸鹽巖的結構,粒屑灰巖中常見粒屑顆粒的類型,石灰巖的分類,白云巖的形成機理以及碳酸鹽巖的成巖作用。 本章內容 (1)碳酸鹽巖的概念及研究進展。 (2)碳酸鹽巖的礦物成分和化學成分。
4、鄰區的深水陸棚和碳酸鹽巖臺地沉積物多為比較致密的泥-粉晶白云巖或灰巖,原生孔隙不發育,一般不能發育成優質儲層。 (2)同生期巖溶作用 同生期巖溶作用對碳酸鹽巖儲層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貢獻。
5、在斷裂活動時,深部熱液流體沿斷裂向上運移,當運移到棲霞組和茅口組時,由于有吳家坪組泥灰巖和泥云巖的封堵,流體的運移被減緩甚至停滯,促使圍巖發生白云巖化,溶蝕作用也同時發生,產生溶蝕孔隙。由此在棲霞組頂部和茅口組底部可能形成熱液白云巖儲層,具有一定的儲集意義。
6、詳細觀察各處組分及白云石化特征。 實驗作業 系統鑒定某類碳酸鹽巖的標本和薄片,全面描述并定出巖石名稱(標本和薄片B36-金4f、B36-1018或B36-3001)。 實驗二十 硅質巖、鋁質巖、鐵質巖、錳質巖、磷質巖和蒸發巖的鑒定 預習內容 (1)硅質巖的巖石學特征。
主要成巖作用類型
成巖作用的主要類型包括: 壓實作用:在壓力作用下,巖石中的顆粒間孔隙減小,體積收縮。例如,在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玄武巖,經過壓實作用形成海底枕狀玄武巖。 膠結作用:包括碳酸鹽巖的溶解-再沉淀、硅質或磷質的膠結、鐵質或錳質膠結等。膠結物可以是自生礦物,也可以是后期碎屑或溶解物質。
壓固作用是黏土沉積物 成巖的主要作用。其他的碎屑巖和化學巖受壓固作用影響較小。除上覆沉積物的重 量以外,壓固作用還與沉積物的類型和埋藏深度有關。沉積物埋藏愈深,被固結的程 度愈好。(3) 重結晶作用。
一)破壞性成巖作用主要類型及特征 壓實、壓溶作用 壓實、壓溶作用是使巖石密度增大、原生孔隙度大幅降低的主要成巖作用。壓實作用的強弱主要與巖石埋深、地溫及碎屑礦物組分等有關(鄭浚茂等,1989;劉寶珺等,1992),淺埋藏時以機械壓實作用為主,隨著埋深加大代之而發育壓溶作用。
重結晶作用單純的重結晶作用是指,在成巖過程中礦物的晶體形狀和大小發生變化,而主要礦物成分不發生改變的作用。一般將晶體趨于加大的現象稱為“進變新生變形作用”,將晶體趨于縮小的現象稱為“退變新生變形作用”。這兩種作用的代表性產物分別為“微亮晶”和“微泥晶”。
侵入作用、結晶作用、變質作用等。侵入作用:指巖漿從地殼深部上升并侵入到上層巖石中的過程。侵入作用會使得周圍的巖石受到高溫和高壓的影響,發生熱變形和熱交代反應,形成新的巖石。結晶作用:指巖漿或熱液中的溶質在高溫條件下逐漸結晶沉淀,形成新的礦物晶體和巖石。
什么是白云巖化作用
1、白云石對方解石或文石的交代作用,稱白云石化作用,交代充分者稱白云巖化作用。白云巖化是個非常復雜的理論問題,它牽涉到白云巖的成因,而且有重大的實際意義,因為通過白云巖化的減體積效應可增大巖石的孔隙度。
2、白云巖化作用的模式是基于現代白云石(巖)和古代白云石(巖)形成機制的研究,結合化學熱力和動力研究(包括相應的質量平衡研究),以及有關的實驗模擬和數值模擬得出的用以解釋白云石(巖)形成過程的一種模型。圖8-8中列出了一些白云巖化的模式,包括了對已有模式的修正和完善,同時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模式。
3、生物礁次生白云巖化和白云巖的出現,是事件沉積作用的標志之一。南海地區由冰川事件引起的海退和海水鹽度增加是造成白云巖化的重要原因。
4、白云石化作用是指白云石取代方解石、硬石膏和其他礦物的過程。按照成因,白云石化作用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準同生期的白云石化作用,另一類是成巖后期的白云石化作用,如深部流體(熱液)交代生成。
5、在斷裂活動時,深部熱液流體沿斷裂向上運移,當運移到棲霞組和茅口組時,由于有吳家坪組泥灰巖和泥云巖的封堵,流體的運移被減緩甚至停滯,促使圍巖發生白云巖化,溶蝕作用也同時發生,產生溶蝕孔隙。由此在棲霞組頂部和茅口組底部可能形成熱液白云巖儲層,具有一定的儲集意義。
6、這種作用叫白云巖化作用,這種白云巖叫成巖白云巖或交代白云巖。白云巖化的條件一般認為必須是水溶液中Mg/Ca比值相當大。這種白云巖層位不甚穩定,常呈似層狀、透鏡狀、斑塊狀產于灰巖中,橫向常過渡為白云質灰巖或灰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