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風險與治療挑戰
表演型人格障礙,也被稱作尋求注意型人格障礙或癔癥型人格障礙,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心理障礙,這種障礙以終身持久狀態為特點,治療難度較大,且患者群體中自殺率較高,與自戀型人格障礙相比,后者則被認為是無法治愈的。
1、表演型人格障礙的患者通常表現出極端的情緒化,持續地尋求他人的關注,他們在人際關系中,往往將親密程度看得過高,但實際情況可能并不如他們所想象,至于是否會產生自殺行為,這取決于病情的嚴重程度和發展態勢。
2、研究表明,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自殺風險可能被低估,許多人格障礙患者同時伴有軸I精神障礙,如物質濫用、雙相障礙、焦慮癥等,其中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常伴有重度抑郁癥和物質濫用。
3、癔癥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往往對人際關系的親密感抱有過高的幻想,盡管他們可能覺得自己有很多知心朋友,但實際上可能是單方面的期待,在遭遇挫折或壓力時,他們可能更容易出現自傷或自殺的傾向,但這些行為通常是表演性質的,程度較輕,很少會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
4、治療表演型人格障礙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即使在治療技術最發達的美國,治療效果也并不樂觀,這種心態障礙呈現出高自殺率,在國外常采用住院治療,女性患者較多,以過分情感化和夸張言行吸引注意為特點。
5、癔癥型人格障礙,又稱為癔癥型人格障礙或尋求注意型人格障礙,以過分情感化和夸張言行吸引注意為特點,患者易感情用事,富暗示性、依賴性,喜歡做作夸張引人注意,自我中心,自我放縱,不為他人著想,對人情感膚淺,容易變化,難以與周圍保持正常的社會關系。
癔癥型人格障礙:診斷與特征
1、癔癥型人格障礙,又稱為表演型人格或歇斯底里人格,其主要特征是心理發育的不成熟性,特別是情感過程的不成熟性,這類人格障礙在女性中較為常見,且多見于中青年階段,年齡一般在25歲以上。
2、《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對于癔癥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提出了至少具有下述項目中的三項癥狀:表情夸張,情感體驗膚淺;易受暗示影響,對他人影響敏感;自我中心,強求他人滿足自己的需要或意志,對不滿反應強烈;經常渴望表揚和同情,感情易波動。
3、癔癥型人格障礙是一種具有明顯情感與行為異常的人格障礙,患者常常表現出過分的情感反應、尋求他人的注意和強烈的自我表現欲,他們可能會通過夸張的行為或夸張的語言來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并且傾向于在人際關系中表現出依賴性和被動性。
誘發癔癥的因素:心理與生理因素
1、癔癥的發生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精神刺激、心理素質、遺傳因素、神經系統疾病等,具有癔癥性格的人,如情感豐富、表演性強、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易受暗示,更易發病。
2、據Kraulis在1931年的研究顯示,患者的親屬中,父母患病比例達到4%,兄弟姐妹患病比例為25%,這暗示遺傳可能是個關鍵因素,具有癔癥個性的人,如情感豐富、表演性強、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易受暗示,更易發病。
3、癔癥原名歇斯底里,現在也叫分離(轉換)性障礙,是神經癥的一種,常常因為受到挫折、心理沖突、精神緊張、恐懼等因素誘發,患者往往具有文化水平偏低、易受暗示、情緒不穩定、比較迷信等特性。
癔癥:定義與表現
1、癔癥是一種精神類疾病,也被稱為分離性障礙,這種疾病可能會影響患者的記憶、感知、情感、行為和身體功能,其主要特征是患者可能會表現出與其當前環境或經歷明顯不符合的情緒或行為反應。
2、癔癥本質上是一種精神疾病,被叫做分離性障礙,有稱為分離轉換障礙,也叫做歇斯底里癥,患者多有比較敏感的人格,由于精神因素的作用,產生一系列臨床上的癥狀,部分患者出現分離性癥狀。
癔癥型人格障礙:治療與干預
1、癔癥型人格障礙是一種心理發展不成熟的體現,需要通過心理干預和治療來改善,患者需要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模式,并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自我調整,以逐步實現心理成熟。
2、一般情況下,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理的逐漸成熟,癔癥型人格障礙的癥狀會有所減輕,但并不能保證完全治愈,特別是在壓力狀態下,還可能出現癔病癥狀。
3、癔癥型人格障礙的治療需要早期診斷和干預,理解和干預至關重要,早期診斷和治療有助于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