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礫的豐富表達
砂礫,作為沙粒與碎石子的合稱,在漢語中有著豐富的表達,諸如“澄沙汰礫”寓意著篩選精華,去除雜質;“飛砂走石”形象地描繪了風沙肆虐的景象;“七返靈砂”則帶有神秘色彩,仿佛蘊含著某種神奇的力量,還有“飛砂轉石”與“搏砂弄汞”,這些詞語都蘊含著獨特的意境,砂礫的注音為“shā lì”,拼音同樣為“shā lì”,在句子中作為名詞使用,由“砂”和“礫”兩個左右結構的字組成。
砂礫不僅僅是自然界中的普通物質,它還寓意著一些深刻的哲理。“風礫”指的是隨風飛揚的沙石,常用來比喻生活中的動蕩不安;“鏤冰炊礫”則比喻徒勞無益的行為;“飛沙走礫”形容風勢之猛,而“澄沙汰礫”則表示追求純潔與純凈。
礫石、礫塊、砂礫、碎石礫等都是礫的不同形式,它們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具有各自獨特的用途,礫石常用于建筑和園林,鋪設路面,建造景觀。
三峽地區的珍稀植物
三峽地區不僅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也是眾多珍稀植物的棲息地,崖柏便是這里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工作,為生物多樣性的維護貢獻力量。
除了崖柏,三峽地區還有中華白海豚、多種猴子等珍稀動物,以及珙桐、紅花玉蘭、紅豆杉等珍稀植物,這些生物共同構成了三峽地區獨特的生態景觀。
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中華文木生長在湖北三峽峽壁,因其獨特的生長習性和美麗的形態,被譽為“植物界大熊貓”,由于三峽截流,這種植物已瀕臨絕種,引起了廣泛關注。
在我國,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共有8種,其中水杉、桫欏、銀杉等都是珍貴的孑遺樹種,被譽為“活化石”,這些植物不僅具有觀賞價值,還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
三峽大壩的建設歷程
三峽大壩,這座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于2006年5月20日正式宣告竣工并投入使用,從1994年12月14日正式動工修建,到2006年全線修建成功,三峽大壩的建設歷時12年。
三峽大壩工程總投資高達956億人民幣,全長約3335米,壩高185米,其建設過程中,有超過3萬人同時參與施工,創造了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跡。
三峽大壩的建設,不僅為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改善了長江流域的防洪、航運、發電等條件,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峽大壩建設前的爭議
三峽大壩的建設在初期就引發了廣泛的爭議,主要爭議包括:
- 生態與環境:擔憂大壩建設對周邊生態環境的破壞,尤其是對魚類生存的影響。
- 地質問題:擔心大壩建設區域的地質條件復雜,可能引發地質災害。
- 移民問題:大壩建設需要大量移民搬遷,涉及居民的生活、就業、教育、醫療等問題。
- 人文問題:擔心大壩建設對周邊文化古跡的影響。
盡管存在爭議,但三峽大壩的建設仍然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三峽大壩已成為世界上綜合效益最大的水利工程,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武漢植物園:自然的寶庫
武漢植物園,這座國家植物資源儲備和植物遷地保護的綜合研究基地,以其豐富的植物資源和優美的景觀,成為了游客喜愛的休閑勝地。
植物園內擁有11726種植物,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珍稀植物和特色植物,花徑廣場、熱帶植物溫室、杜鵑園、藥園等專類園區,為游客提供了豐富的觀賞和體驗。
武漢植物園交通便利,無論是自駕游還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都能輕松抵達,您可以欣賞到色彩斑斕的花海,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除了觀賞植物,武漢植物園還定期舉辦各類花展和科普活動,為游客提供豐富的文化體驗,無論是科研工作者還是普通游客,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