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德國柏林威廉皇帝紀念教堂的二戰后重建
- 2、科隆教堂科隆大教堂為什么沒被轟炸
- 3、施派爾大教堂的歷史沿革
- 4、德國一教堂遭拆除(引發文化遺產保護爭議)
- 5、二戰期間德國科隆大教堂為什么沒被炸毀?
- 6、德國世界文化遺產科隆大教堂的保護
德國柏林威廉皇帝紀念教堂的二戰后重建
年7月7日,在二戰中被摧毀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夜晚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新教堂鐘樓的玻璃幕墻呈現亮麗的藍色。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在1943年11月的盟軍轟炸中被嚴重損毀。
作為柏林所留不多的二戰遺跡之一,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如今坐落于德國柏林市繁華地段布賴特沙伊德廣場和選帝侯大街上,新舊對比引人注目。不僅如此,教堂本身也是新舊建筑合二為一。新浪漫主義風格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于1895年落成。
威廉二世皇帝非常重視這座教堂的建造,親自參加了該教堂的開幕式。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柏林大教堂遭到嚴重破壞。戰后人們搭起臨時的棚子來保護大教堂。修復工作從1975年開始直到1993年。1993年教堂重新開放。
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德語:Kaiser-Wilhelm-Gedchtniskirche)是位于德國首都柏林的一座教堂,由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建造,以紀念德意志帝國的首任皇帝威廉一世。
科隆教堂科隆大教堂為什么沒被轟炸
1、科隆大教堂雖然沒有被毀掉,但也中了盟軍十多枚炸彈。戰爭結束后,康拉德·阿登納總理對于家鄉科隆情有獨鐘,主持重修了科隆大教堂,使其煥然一新。
2、以前看到過一個資料,好象科隆大教堂是毀于二戰戰火的。現在的科隆大教堂是戰后原樣重建的,還利用了部分當初被毀教堂的建筑材料。
3、但因為大教堂邊上就是科隆主火車站,并且旁邊就是一座重要的萊茵河上的鐵路橋。所以還是被誤傷了。而大教堂的維修工作人員,在戰爭期間也積極的排除落在教堂范圍內沒有爆炸的炸彈,也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教堂的損失。
4、美國在轟炸德國的時候,把科隆大教堂保留了下來。
5、整座科隆大教堂經歷了二戰能完整地被保存下來,是廣為流傳的奇跡。當時,這個教堂的地下通道是很多流浪漢們的寄宿之地,在二戰后期有消息傳出盟軍決定轟炸德國西線最后的據點科隆,科隆人民都爭相棄城而去。
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科隆主教座堂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原因是科隆市規劃在教堂四周建設高層樓房,這將影響科隆主教座堂周圍的空間環境,對教堂的整體風貌造成破壞。[1] 2006年,科隆主教座堂脫離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施派爾大教堂的歷史沿革
公元346年,施派爾第一次成為了主教教區,兩個世紀之后,建成了當地第一個基督教堂和修道院。位于市中心的大教堂,是所有德國羅馬式教堂的始祖,那里埋葬了八位德國國王及四位王后。
位于市中心的大教堂始建于公元十一世紀,由德國皇帝康拉德二世奠基。這座教堂是歐洲最大并最具代表性的羅馬式建筑,因而于198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施派爾大教堂:出現了十字拱頂,使受力點由二根柱子變為四根柱子,表現了向哥特式建筑發展的趨勢。施派爾大教堂是目前世界上存留最大的羅馬式教堂建筑。 法國卡昂的圣安提涅教堂(St. Etienne)出現了六分拱頂。
希爾德斯海姆人將其稱為“天空城堡”(Himmelsburg),它凌駕于歷史悠久的老城之上,以源自于 13 世紀的木質天花板最負盛名。
施派爾大教堂曾是德國國王埋葬的地方,持續有近300年,大教堂的地下墓室建造于1041年,是歐洲最大的羅馬式柱廊,42個十字形穹窿簡單地架在立方柱子上。 地下墓室埋葬有:康拉德二世,德意志國王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
施派爾大教堂(德國) 北京南堂: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在北京宣武門(今稱前門西大街)。始建于1605年,以后屢次損壞又屢次修復。現存古碑和鐵十字架,鐵十字架高4米,是明代舊堂遺物。
德國一教堂遭拆除(引發文化遺產保護爭議)
近日,德國一座歷史悠久的教堂被拆除,引發了文化遺產保護爭議。這座教堂建于17世紀,是當地的重要文化遺產,但由于多年未得到維護,已經嚴重損壞。拆除原因 據當地 *** 官員介紹,拆除教堂是為了保障公共安全。
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 --- 德國科隆大教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亮了紅燈,因為科隆大教堂的形象被許多高層建筑所破壞,珍貴的古跡遭到損害。為此,科隆市 *** 作出決定,撤銷了一些待定的建筑計劃。
教堂的東樓則被完全拆除,重新鋪設了8米深的地基,東樓的鐘樓穹窿是當時典型的羅馬樣式。在亨利四世去世的1106年新教堂終于竣工,大教堂長444羅馬尺(1羅馬尺約合31厘米至34厘米),寬111羅馬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建筑。
他計劃將殘骸完全拆除并建造一座現代風格的新教堂。然而這一設計的獲獎引起了柏林市民的極大爭議和反對,柏林市民希望保留舊教堂的殘骸以示紀念。
如確因安全、抗震等原因需要拆除重建的,重建后建筑物臨街的兩個立面必須與原建筑物完全相同,也就是說要完全達到整舊如舊的效果。
二戰期間德國科隆大教堂為什么沒被炸毀?
二戰期間德國科隆大教堂為什么沒被炸毀?原因:1942年,英美聯合空軍轟炸德國。科隆位居萊茵河要津,其下游腹地是化工業的集中區,成為挨炸最慘重的城市之一。戰爭結束時,科隆老城被毀百分之九十。
以前看到過一個資料,好象科隆大教堂是毀于二戰戰火的。現在的科隆大教堂是戰后原樣重建的,還利用了部分當初被毀教堂的建筑材料。
當時呢,有許多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每天晚上棲身于科隆大教堂地下的甬道。這些流浪漢知道自己無力保護大教堂不被炸毀,于是決定將教堂的彩色玻璃畫都拆卸下來保存起來,留給后人。
而大教堂的維修工作人員,在戰爭期間也積極的排除落在教堂范圍內沒有爆炸的炸彈,也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教堂的損失。所謂“流浪漢保護大教堂”的說法,未發現有德語媒體有記載。強烈懷疑杜撰的。
科隆大教堂未被轟炸,著實是個奇跡 盡管空襲是英國人對納粹進行有力警告的最好手段,但是皇家空軍真的是挺難為情的,沒有用于對敵進行戰略轟炸所需的遠程重型轟炸機,而且缺少能夠準確找到轟炸目標的無線電導航裝置。
哥特式的科隆大教堂——二戰時期盟軍都不愿炸的地方!德國的科隆大教堂是歐洲最高的尖塔,世界第四大教堂,高達1538米的雙尖塔頂在科降市區以外就遙遙可見。
德國世界文化遺產科隆大教堂的保護
1、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 --- 德國科隆大教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亮了紅燈,因為科隆大教堂的形象被許多高層建筑所破壞,珍貴的古跡遭到損害。為此,科隆市 *** 作出決定,撤銷了一些待定的建筑計劃。
2、科隆大教堂(K lner Dom,全名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是位于德國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標志性建筑物。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國第二(僅次于烏爾姆市的烏爾姆大教堂),世界第三。
3、在歐洲,德國是國民遺產保護意識最強的國家之一。在德國的城鎮鄉村,清晨女人們提著水桶,跪在街面上用抹布擦拭路面,已成為德國最經典的人文風景。
4、年,在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0屆會議報告上,根據文化遺產標準C(I)(II)(IV),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科隆大教堂是科隆的驕傲,也是科隆的標志。
5、年6月25日,德國人擔心和不愿看到的結果終成事實,科隆大教堂和德累斯頓易北河谷河段的文化遺產稱號被取消了。這是繼2007年阿曼白羚羊保護區由于勘探油氣縮小了九成保護區面積而被從世界遺產名錄除名之后的第二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