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崔顥在黃鶴樓的相遇與詩意交流
公元753年,一個詩意的秋日,李白與崔顥在黃鶴樓邂逅,那時,崔顥因奸相李林甫的排擠,離開京城,流寓江夏,這一年,崔顥進士及第,曾官至太仆寺丞,天寶年間,又任司勛員外郎。
黃鶴樓,這座歷史悠久的古樓,見證了李白與崔顥的相遇,崔顥登樓,眼前的長江之景讓他詩性大發,胸中仿佛積蓄了千言萬語,正要傾瀉而出時,卻看到了旁邊崔顥的《黃鶴樓》詩,瞬間,李白敬佩不已,自己的靈感仿佛被一掃而空。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從四川沿長江東下,游覽了許多地方,在襄陽,他聽聞前輩詩人孟浩然隱居在城東南的鹿門山,特地去拜訪,兩人一見如故,孟浩然對李白的詩大加贊賞,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天寶三年,李白再次來到黃鶴樓,他望著長江上下如畫的風景,想要再寫一首題黃鶴樓的詩,無論他如何構思,始終無法跳出崔顥詩的意境,他丟下筆,感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隨后,李白獨自乘船到江南一帶漫游。
崔顥的《登黃鶴樓》被譽為千古絕唱,宋朝嚴羽曾評價其為唐人七言律詩之首,李白見此詩,感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并為之擱筆,李白并未真的擱筆,后來寫下了《登金陵鳳凰臺》,以此證明自己的七律功力,晚年經過黃鶴樓時,李白還模仿崔顥的寫法,寫下了《鸚鵡洲》。
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與崔顥的《黃鶴樓》在藝術特色上各有千秋,李白的詩以氣奪人,意境深遠;而崔顥的詩則以情景交融,意境開闊著稱,兩首詩都借景抒情,追古撫今,展現了唐代詩歌的獨特魅力。
李白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句詩,既表達了他對崔顥詩歌的贊賞和欽佩,也透露出一種無法超越的遺憾和無奈,這句詩成為了中國古代詩歌史上一段佳話,傳頌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