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民間中醫諺語
防病治病諺語 腰痛吃杜仲,頭痛吃川芎。 家有劉寄奴,不怕刀斧剁。 若要睡得好,常服靈芝草。 家有地榆皮,不怕燒脫皮。 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燒爛。 有人識得半邊蓮,夜半可伴毒蛇眠。 有人識得千里光,全家一世不生瘡。
中醫養生經典諺語10句:1) 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2) 常常曬太陽,身體健如鋼。3) 常開窗,透陽光;通空氣,保健康。4) 日光不照臨,醫生便上門。5) 入廚先洗手,上灶莫多言。6) 飲前洗手,飯后漱口。
星轉斗移,陰陽交替。剛剛在一家電視臺講過“火烤三伏,護頭護肚”的故事,又接到另一家電視臺要詮釋“秋蟬鳴,懶婦驚”諺語的邀請。
有的諺語則提示人們吃哪些東西才有益健康:“大蒜是個寶,常吃身體好。”“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朝食三片姜,猶如人參湯”。“吃米帶點糠。老小都安康。“一天吃個棗,一生不知老”。
民間有這樣一句諺語:“上床蘿卜下床姜,不勞醫生開藥方。”意思是清早下床時吃點生姜,晚上上床時吃點蘿卜,有益于健康。姜,味辛辣,性溫,人在清晨之時,胃中之氣有待升發,吃點姜可以健脾溫胃,鼓舞陽氣升騰。
民間俗語 當然,這也不是說想要長壽那就得多生病,我們從中汲取到的經驗應該是:在沒有病的時候要多關注身體的變化,定期做一些體檢和預防,咱們的中醫也有“治未病”的說法,所以“預防疾病”才是長壽的關鍵。
俗話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如何理解這句話?
1、中醫經絡學說有一句名言叫“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意思是說人體經脈通則身體正常,不會感覺疼痛或不舒服,而經脈不通就會引起疼痛或疾病。
2、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的含義是,當身體某個部位出現疼痛時,通常意味著該部位的氣血流通不暢,也就是不通。而當這個部位的氣血流通恢復暢通時,疼痛就會減輕或消失,也就是通則不痛。
3、“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是句中醫俗語,意思是說如果氣血暢通就不會疼痛,如果疼痛就說明氣血不通。
4、“痛則不通,通則不痛”這是一則藥品廣告的廣告詞,看似平常,其實細細品味一番,寓意深刻。大的不說,僅在人際交往溝通方面,就有很大的實際意義,只有溝通順暢,才會達到和諧共生。
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出自哪
疼痛有虛實之不同,因實者謂“不通則痛,因虛者謂“不榮則痛”。《素問·舉痛論》曰:‘痛而閉不通矣。’《證治要訣》云:‘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出自《黃帝內經》,榮,含有溫煦、濡潤、榮養、舒暢之意。“不榮則痛”是指因陰陽、營衛、氣血、津液虧損,臟腑、經脈失養而發生的疼痛。
出自《黃帝內經》:“經絡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人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脈泣則血虛,不榮則痛。”近義詞:不通則痛、菀槁不榮、名木不榮。用法:用在動賓結構中,比喻沒有營養滋潤就會痛。
中醫上有一句話叫做“不通則痛,不榮則痛”,我們的身體之所以會出現疼痛,比如頭痛、胸口痛、背痛、腿痛、胃痛,其實根本原因在于不通了以及疼痛的那個部位沒有得到足夠的氣血榮養。
中醫所講的“通則不痛,不通則痛”,有科學依據嗎?
通則無痛,痛則阻是中國的古話,意思是氣血通暢則無痛,有痛則氣血不通 . 出自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痛論》:經絡不斷循環,循環不息,寒氣入經而滯。
中醫認為,機體的痛是由于經氣不通所引起的。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導致經氣不通的因素包括外邪(風、寒、濕、熱)及正氣不足。當然,需要明確的是,并不是每個痛癥都會存在有明顯的外傷史。
馬友盟副教授指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這個概念當然是指經絡了。血管是現代醫學解剖學當中的概念,在古中醫當中根本沒有血管的概念。 所以,“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肯定是指經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