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
1、疏,一個會意字,其字形在篆文中由“疋”(tū)和“疋”(shū)組成,疋”也具有表聲的作用,疏的本義是指清除障礙,使之暢通無阻,其引申義包括分散、稀疏,以及指代關系上的疏遠,當人與事物之間關系疏遠時,我們稱之為生疏或不熟悉;人與人之間關系疏遠,則稱作疏遠,距離較大時,則形容為粗疏,疏還用于對古書的舊注進行進一步闡釋。
2、蔬(shū),指的是蔬菜。《說文新附》記載:“蔬,菜也。”在先秦時期并沒有“蔬”字,而是用“疏”來表示。《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中提到:“令發五苑之蓏、蔬、棗、栗,足以活民。”在《周禮·太宰》中,注釋為:“疏材,百草根實可食者。”在《論語》中,孔子提到:“飯疏食。”這里的“疏食”指的是菜食。
3、注疏,是對注和疏的合稱,注,是對經書字句的注解,又稱傳、箋、解、章句等;疏,則是對注的注解,又稱義疏、正義、疏義等,注疏的內容涉及經籍中的文字正誤、語詞意義、音讀正誤、語法修辭,以及名物、典制、史實等,宋代學者將十三經及其宋以前之注疏合刊,從而使注疏之稱開始流行。
4、疏剪,意為修剪掉樹上生長過密或不需要的枝條,其詞語分解如下:疏,去掉阻塞使通暢;剪,修剪,疏導、疏通、疏浚、疏解(指解除阻塞)、疏散、仗義疏財等。
疏的含義
“疏”的含義是指【去除阻礙使暢通】,這個字在古代文獻中最早出現于楚系簡帛時期,它在造字方法上屬于會意字,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中,“疏”字被定義為“通也,從疋,疋亦聲,所葅切文三重二”,這說明其原始形態中蘊含著“通”的意思。
釋義:去掉阻塞使暢通:疏導、疏通、疏浚、疏解(jiě),分散:疏散、仗義疏財,事物間距離大,空隙大,與“密”相對:疏密、疏松、疏朗、疏曠、疏闊、疏落(luò),稀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不親密,關系遠的:親疏、疏遠。
古代疏的含義
1、疏在古代,本義是指清理、整理,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當時,“疏”是指用竹片或木片等材料打成的較薄的紙張,人們用它來寫信、記錄等,后來,“疏”不僅指代這種紙張,也被用來指代清理、整理的行動,比如軍隊清理陣地,官員查清財務等。
2、疏在古代還有以下含義:
- 分開;分散:疏石蘭兮為芳。——屈原《湘夫人》
- 雕刻,畫飾:趙主父令工施釣梯而緣播吾,刻疏人跡其上。——《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 注釋,解釋:不能誦疏與注,一切棄之。——柳冕《與權德輿書》
- 疏遠,不親近:疏遠,不親近。3、疏在古代文體中泛指奏章、書信、祈禱文(佛)、募化用的簿冊,奏章,亦指上奏章。《明史·海瑞傳》中提到:“寰再上疏丑詆,瑞亦屢疏乞休,慰留不允。”
4、疏的釋義:疏是會意字,本意指清除阻塞,使暢通,活用作動詞,為使……通,也就是疏通、開通,疏引申為分散,又引申指稀,再引申指關系遠,疏還指對古書的舊注作進一步解釋。《淮南子·道應》:“智伯圍襄子于晉陽,襄子疏隊而擊之,大敗智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