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痍字的拼音及其含義
【瘡痍】漢語詞匯,拼音:chuāng yí,該詞源于古代漢語,原指戰場上的創傷,后來引申為比喻遭受戰亂、災害后留下的痕跡或景象。
在《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中,有“高帝蒙霜露,沫風雨,赴矢石,野戰攻城,身被瘡痍”的記載,這里的“瘡痍”便是指戰場上身體所受的創傷,而在《后漢書·袁潭傳》中,提到“放兵鈔突,屠城殺吏,冤魂痛于幽冥,瘡痍被于草棘”,這里的“瘡痍”則比喻了戰亂后荒涼的景象。
瘡痍的含義豐富,既可指身體上的創傷,也比喻心靈上的創傷,或是因戰爭、災害等造成的破壞和荒涼,詩句“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風月侵蝕日漸老,千溝百壑滿目瘡痍”中,便描繪了黃河流域因風化侵蝕而變得滿目瘡痍的景象。
在發音上,瘡痍的“瘡”字聲母為“ch”,韻母為“uang”,聲調為第一聲;而“痍”字聲母為“y”,韻母為“i”,聲調為第二聲,在書寫時,要注意區分“瘡”和“創”字,以及“痍”和“夷”字的區別。
瘡痍一詞的反義詞有“錦繡河山”,形容祖國山河壯麗華美;近義詞有“哀鴻遍野”,比喻啼饑號寒的災民。
瘡痍一詞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既表達了人類對戰爭的痛恨,也反映了災難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和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