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白族的民間藝術活動是什么
- 2、白族調歌詞
- 3、不同音調的打歌調都有哪些代表性曲目?
- 4、白族民歌的器樂分類
- 5、白族民歌的概述
白族的民間藝術活動是什么
1、白族扎染技藝 扎染古稱“絞纈”,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據史書記載,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就有染織之法。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藍靛(云南民間俗稱板藍根)。
2、大理白族的非遺文化特色有白族三道茶、瓦貓、璞真扎染等等。三道茶:早在明代,大理白族就把飲茶作為一種品賞的藝術活動,或者說,三道茶作為大理白族獨有的茶道,從那時起便開始流傳,誰道人生好滋味,一苦二甜三回味。
3、步谷舞 步谷舞代表著生命的繁華和豐收的喜悅,歌舞洋溢著吉祥美好的寓意。在步谷舞中,舞者要穿戴特定的服飾,手持白色的手絹,在音樂的伴奏下起舞。華麗的手舞腳蹬,彰顯白族文化的藝術氣息和美學價值。
白族調歌詞
1、也有第一句不用韻頭而直接用歌詞限韻的,如:石寶山上郁金香/小妹你家住哪方/臥蠶眉毛丹鳳眼/藍花綠衣裳。//愿變你窗前明鏡/愿變你灶后水缸/愿變十五三更 月/夜夜照妹窗。
2、青山綠水要珍惜,白族鄉愁永不忘,洱海水清大理興,大理明天更興旺……”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白族“繞三靈”代表性傳承人、白族大本曲藝人趙丕鼎創作的大本曲《保護洱海》。
3、自然,上山對歌的也不止青年人,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上得山來便要盡情舒展歌喉。
4、解放后,眾多專業音樂工作者深入白族地區搜集整理民歌。電影《五朵金花》中的音樂家就曾駕馬車走遍蒼山洱海采風。大理“三月街”千萬人趕歌會的壯觀景象,就是白族民歌活動的縮影。
5、《白族調》是流傳甚廣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詩。15世紀中葉,有些文人應用這一民歌形式寫下了有名的詩篇,如楊黼的“詞記山花碑”。白劇“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性的藝術。
6、白族的的婚禮 白族青年男女的戀愛活動比較自由,他們通常利用勞動、趕集、節日活動及趕廟會的機會談情說愛,通過山歌試探對方,抒發感情,尋覓自己的意中人。
不同音調的打歌調都有哪些代表性曲目?
1、鳳陽花鼓 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等,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但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著名,一般認為形成于明代。
2、五音療法的代表有代表曲目有宮調式樂曲、商調式樂曲、角調式樂曲、徵調式樂曲、羽調式音樂,宮調式樂曲:悠揚沉靜淳厚莊重,有如“土”般寬厚結實,可入脾。商調式樂曲:高亢悲壯、鏗鏘雄偉,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
3、葫蘆絲常用于吹奏山歌、小調等民間曲調,最適于演奏旋律流暢抒情的樂曲,《月光下的鳳尾竹》、《情深意長》等成為其代表性的經典曲目。
4、竹笛的代表作有許多,下面我說說十大笛子名曲: 姑蘇行 《姑蘇行》采用昆曲音調,具有江南風味。樂曲典雅,表現了古城蘇州(古稱姑 蘇)的秀麗風光和人們游覽時的愉悅心情。
白族民歌的器樂分類
白族民間器樂曲主要有三弦曲、嗩吶吹打樂、洞經音樂等;此外尚有古曲和竹笛、口簧、木葉等演奏的曲調。白族嗩吶與漢族嗩吶構造不同,背面無音孔,正面只有七孔,采用“借音”吹奏法。
白族調 白語稱“白兒祜”,意為白曲,類似山歌。 因各地不同,故常冠以地名,如“大理白族調”、“劍 川白族調”、“洱源西山白族調”以及昆明、元江、瀘 水等地的白族調等。①大理白族調。
馬頭琴 馬頭琴是一種兩弦的弦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馬頭琴,是蒙古民間拉弦樂器。蒙古語稱潮爾。
按照它的體裁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三大類:號子(勞動號子)、山歌、小調(小曲)。
白族能歌善舞,唐朝時南詔歌舞即已流行到中原并列為宮廷樂。白族民歌分為白族調、漢調、長歌、白族小調、敘事歌等,流傳最廣的是白族調,其中又以大理、劍川和洱源西山的白族調最有代表性。
白族民歌的概述
《望夫云》、《蛇骨塔》、《殺州官》、《鉤曰頭》等文學作品,歌頌了古代白族民歌人民在階級斗爭和生產斗爭中的英雄人物。
內容多反映生產、風俗和愛情生活。①大理白族民歌調。流傳于洱海周圍地區,可對唱,亦可獨唱,分男腔和女腔。男腔是五聲徵調式;女腔是五聲宮調式。
白族民歌白族民歌的歌詞結構,習稱“山花體”。每首歌詞 皆8句(其中第1句為襯詞)或7句為一段。8句歌詞的字 數是7777775;七句的字數是 777775。有時句中 字數有所增減,但都屬于“山花體”的變體。
大本曲的概述 大本曲又稱本子曲,是白族特有的一種民間說唱曲藝,是在民歌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廣泛流行于洱海周圍白族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