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登革熱病毒具有什么特點
- 2、登革熱病毒的病原學特點是
- 3、登革熱病毒是單鏈還是雙鏈
- 4、什么是“登革熱”
登革熱病毒具有什么特點
1、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經伊蚊(俗稱花斑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登革熱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也不會由空氣或接觸傳播,截止到2019年10月還沒有疫苗可預防。其潛伏期通常約5天-7天,具有傳播迅猛、發病率高等特點。
2、登革熱是登革熱病毒引起、依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征為起病急驟,高熱,全身肌肉、骨髓及關節痛,極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傾向和淋巴結腫大。登革熱的臨床表現 潛伏期5~8d。按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分為典型登革熱、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征3型。
3、解析:登革熱(dengue fever)是登革熱病毒引起、伊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征為起病急驟,高熱,全身肌肉、骨髓及關節痛,極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傾向和淋巴結腫大。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開羅、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及美國費城發現,并據癥狀命名為關節熱和骨折熱。
4、登革熱病毒屬于乙類傳染病,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傳播。臨床上以高熱、皮疹、出血傾向等為主要特征,病程中可伴發多器官損害。流行病學:登革熱全年均可發病,但以夏秋季為主,多見于20-40歲人群。
登革熱病毒的病原學特點是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登革熱病毒引起、伊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征為起病急驟,高熱,全身肌肉、骨髓及關節痛,極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傾向和淋巴結腫大。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開羅、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及美國費城發現,并據癥狀命名為關節熱和骨折熱。
登革熱病毒呈球形或橢圓形,直徑約80nm,有包膜,包膜上有刺突結構,其表面有血凝素和包涵體形成蛋白等抗原成分。登革熱病毒進入人體后會侵犯骨髓造血細胞,引起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數量減少,還會導致血小板數量減少,并且會導致肝功能異常。
病情分析: 登革熱是登革熱病毒引起、伊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征為起病急驟,高熱,全身肌肉、 骨髓及關節痛,極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傾向和淋巴結腫大。登革熱患者、隱性感染者、帶病毒動物是本病主要傳染源和宿主。 登革熱在我國的主要傳播媒介為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
病原學:艾德曼在1952年首次報道了登革熱病例,當時他將這種疾病的臨床癥狀分為3期,即發熱期、出疹期和恢復期。之后,艾德曼對患者進行研究時發現,在發病早期患者的血液中會出現登革熱病毒的抗原,而在發病后期則會檢測到登革熱病毒的抗體。
其它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由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狀病毒等引起。可根據臨床特點與流行病學資料進行初步鑒別。 肺炎支原體肺炎:起病較緩??┥倭空程祷蜓z痰,病情和緩,預后良好。冷凝集試驗及MG型鏈球菌凝集試驗效價升高。
登革熱病毒是單鏈還是雙鏈
1、登革熱病毒屬于單鏈RNA病毒,其結構包括衣殼、包膜和核心。登革熱病毒的傳染源主要是患者和隱性感染者,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傳播。
2、登革熱病毒的病原體UN編號為16S,是一種單鏈RNA病毒。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傳播,臨床上以高熱、全身肌肉酸痛、皮疹等為主要表現。登革熱病毒屬于黃病毒科中的黃病毒屬,是黃病毒科中唯一一個可以感染人類的成員。
3、登革熱病毒是單負鏈RNA,屬于黃病毒科、黃病毒屬,主要通過蚊叮咬傳播。感染登革熱病毒后,患者可能會出現發熱、皮疹、肌肉酸痛等癥狀。登革熱病毒是一種單負鏈RNA病毒,其基因組由6kb的雙鏈環狀RNA組成,外層包繞著衣殼蛋白,衣殼蛋白與核糖體結合后可翻譯出結構蛋白和非結構蛋白。
4、登革熱病毒屬于黃病毒科,是一種單鏈RNA病毒,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臨床上一般使用乙醚、75%的酒精、碘伏、紫外線等方法滅活登革熱病毒。乙醚:乙醚是臨床上常用的消毒劑,可以用于滅活各種細菌、真菌和病毒,包括登革熱病毒。
什么是“登革熱”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經伊蚊(俗稱花斑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登革熱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也不會由空氣或接觸傳播,截止到2019年10月還沒有疫苗可預防。其潛伏期通常約5天-7天,具有傳播迅猛、發病率高等特點。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經伊蚊(俗稱花斑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登革熱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也不會由空氣或接觸傳播,目前還沒有疫苗可預防。其潛伏期通常約5天-7天,具有傳播迅猛、發病率高等特點。由于本病系由蚊子傳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節性,一般在每年的5月-11月份,高峰在7月-9月。
登革熱是登革熱病毒引起、伊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征為起病急驟,高熱,全身肌肉、骨髓及關節痛,極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傾向和淋巴結腫大。登革熱以渾身骨及關節劇烈疼痛、高熱不退為特征,也被稱為“碎骨熱”,死亡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