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字在字典中的詳盡解釋
1. “疾”字在字典中的含義豐富多樣,它可表示痛恨,如《荀子·大略》中提到的“疾惡好善”、“疾惡如仇”等,意指憎恨惡人,憎惡之心,在《明史》中,張廷玉提到“疾大戶兼并”,表達了對社會現象的痛恨?!凹残摹焙汀凹怖簟钡仍~語,也揭示了“疾”字在表達憎惡情感上的用法。
2. “疾”字還有疾病之意,如《伯牛有疾,子問之》中的“有疾”,指的是身體不適。“疾損”、“疾動”、“疾棘”等詞語,分別表示病情減轉、發病和病危,在古代文獻中,“疾”字也泛指病人或殘疾者,如“疾瘵”和“疫癘”等。
3. “疾”字出自《說文》:“疾,病也,從疒矢聲?!痹凇俄n非子·喻老》中,有“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的說法,意指疾病在初期如果不治療,病情可能會惡化,在《靈樞·五變》和《素問·平人氣象論》中,也有關于疾病起始和脈象的描述。
4. “疾”字在字典上的音序為J,音節為jí,其解釋包括:病,痛苦;疼痛;痛恨;快,迅速;猛烈。“疾病”表示疾病,“疾苦”表示痛苦,“疾惡如仇”表示痛恨惡人,“疾走”表示快速行走,“疾風”表示猛烈的風。
1830年11月的一天,肖邦告別華沙的情景
1. 1830年11月的一天,維斯瓦河上籠罩著淡淡的霧氣,20歲的肖邦,懷著不舍與悲傷,告別了親人,乘坐馬車離開了首都華沙。
2. 在城郊,馬車突然被一群人攔住,原來是肖邦的老師埃斯內爾和同學們來為他送行,他們站在路邊,高唱著埃斯內爾專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
3. 19世紀初,波蘭遭受歐洲列強的瓜分,大部分領土落入沙皇俄國手中,波蘭人民飽受欺凌與壓迫,年輕的音樂家肖邦,懷著滿腔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這一天,維斯瓦河上彌漫著薄薄的霧靄,肖邦告別了親人,離開了華沙。
漢字“疾”的內涵與筆畫
“疾”字,從字形上看,像人腋下中箭,表示疾病或痛苦,在《說文解字注》中,段玉裁解釋道:“矢能傷人,矢之去甚速,故從矢會意?!北玖x為受箭傷,泛指疾病,在《尚書·金滕》中,“疾”字表示疾病,“疾苦”表示痛苦。
“疾”字的筆畫數為10畫,部首為疒,筆順編號為4134131134,筆畫順序為:捺、橫、撇、捺、提、撇、橫、橫、撇、捺。
疾馳而去的疾字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
“疾馳而去的疾”字,在不同的語境中,其含義也有所不同,在古代,疾字原意是表示疾病或痛苦的迅速,但在現代漢語中,特別是在描述交通工具的行駛時,疾馳一詞則側重于速度和動態感。
在描述車輛、馬匹、人等以極快的速度離開某個地方時,疾馳而去生動地描繪了一幅目標明確、動作迅猛的畫面,疾馳而去也常用于形容緊張、急迫的場景,如電影中的槍戰、追趕或拯救行動。
疾馳而去的疾字,在中文里指的是快速、猛烈的行動,側重于速度和動態感,生動地描繪了一幅目標明確、動作迅猛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