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1592年-1652年)
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號嵩橋,別號癡庵等,河南孟津人,世稱“王孟津”,他于明天啟二年中進士,曾官至少詹事、禮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要職,王鐸的書法力透紙背,風(fēng)靡海內(nèi)外,被譽為明清時期的大書法家,啟功贊譽其為“筆力扛鼎”,并賦予“中興之主”、“神筆王鐸”的美譽,有“后王勝先王”之論。
王鐸,明末清初的重要政治家、書畫家,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又號癡庵、癡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他出生于貧寒之家,但天資聰穎,勤奮好學(xué),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后入翰林院庶吉士,累遷至禮部尚書。
王鐸(1592年—1652年),字覺斯,號嵩樵,癡庵、煙潭漁叟、十樵、石樵、宗伯學(xué)士等,河南孟津人,明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改庶吉士,入翰林院,授檢討、少詹事,經(jīng)筵講官,東宮侍班、禮部尚書等,入清后官至大學(xué)士,封禮部尚書,充修明史副總裁,加太子太保,謚文安,王鐸一生博學(xué)多才,擅長詩、書、畫,尤以書法成就最高。
王鐸的書法作品署名“王鐸”,他是明末清初的重要官員、書畫家,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別署煙潭漁叟,因排行屬鐸,時人稱為王鐸,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人,王鐸在明末清初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書法作品被譽為“王體”,對后世影響深遠。
王鐸草書贈張抱一詩卷的作者簡介
王鐸(1592年-1652年),清代書畫家,字覺斯,號嵩樵,河南孟津(今河南)人,南明弘光朝官禮部尚書、東閣大學(xué)士,降清后官至禮部尚書,擅長行草書,師從顏真卿、米芾,筆力雄健,長于布白,兼能山水、蘭竹,傳世墨跡甚多,有《擬山園帖》等法書集。
《王鐸草書贈張抱一詩卷》為綾本草書,作者為明末清初大書畫家王鐸(1592年-1652年),此作品為作者友情酬答之作,據(jù)其自署落款,創(chuàng)作時間應(yīng)在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原品現(xiàn)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保存完好。
《王鐸草書贈張抱一詩卷》作者王鐸于該法帖落款處,自署“崇禎十五年三月夜”,據(jù)《辭海·附錄·中國歷代紀(jì)年表》折算,時間應(yīng)該是在公元1642年3月30日至4月28日之間的某夜。
《王鐸草書贈張抱一詩卷》的內(nèi)容是作者王鐸自撰的七律詩五首,主要為贈送友人張抱一而作,并在詩歌內(nèi)容和書法藝術(shù)中抒發(fā)、體現(xiàn)自己的情感。
王鐸書法作品
王鐸廣泛涉獵魏晉唐宋諸名家書法,對《淳化閣帖》的研習(xí)尤為深入,師古臨帖為其書法法門,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瀟灑,淋漓暢快。
王鐸的代表作有《秋月西山上詩六首》、《擬山園帖十卷》、《瑯華館帖》、《草書詩卷》、《杜陵絕句詩軸》、《贈湯若望詩冊》、《行書五律詩軸》、《奉龔孝升書四首之一》、《臨王羲之永嘉敬豫帖》、《贈張抱一草書詩卷》等,王鐸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書法家,以行書著稱于世,他的行書作品剛勁有力、氣韻雄渾、神采飛揚,對后世影響深遠。
王鐸存世的早期作品之一,也是目前所見的關(guān)于王鐸筆下最早的《圣教序》作品,此作用筆渾厚,常見濃墨重筆之處,其書法筋骨肉俱全,形神兼?zhèn)洌H具檔次。
洛陽王鐸故居的特點
1、神筆王鐸故居個性獨特,故居主要由故居和宅居再芝園兩大部分組成,故居體現(xiàn)一個“神”字,再芝園突出一個“仙”字,故居以“神筆王鐸”、“獨尊羲獻”等為主線,展示了王鐸的書法藝術(shù),如楷書、隸書、行書、草書、詩畫等。
2、王鐸故居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會盟鎮(zhèn)老城村,坐北朝南,南臨老街,北靠古城墻,西有護城河,東臨馬頭山,其建筑形制具有典型的明清官邸建筑特征,深宅大院、高墻重門,既不同于官場的森嚴(yán)威風(fēng),又有鄉(xiāng)土建筑小巧、簡潔、樸實的風(fēng)格,形成了豫西地區(qū)獨特的民居建筑風(fēng)格。
3、神筆王鐸故居以其獨特的個性著稱,故居分為故居和再芝園兩部分,故居以“神”為主題,展示了王鐸的書法藝術(shù),如楷書、隸書、行書、草書等,特別是草書,融合了二王、唐人狂草和黃庭堅、米芾的優(yōu)點,被譽為“神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