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登革熱是一種什么疾病
- 2、登革熱潛伏期癥狀
- 3、登革出血熱診斷說明
- 4、簡述登革出血熱的臨床診斷標準。
登革熱是一種什么疾病
答案:登革熱病毒是一種通過蚊蟲傳播的病毒性疾病,其機理主要包括病毒入侵、復制、傳播及引發免疫反應等過程。詳細解釋: 病毒入侵:登革熱病毒通過媒介蚊蟲的叮咬,進入人體皮膚,進而侵入血液系統。病毒利用人體細胞的受體和進入機制,成功進入細胞內部。
登革熱疾病是一種由于蚊子傳播而引起的傳染性的疾病這種疾病一般多發于東南亞地區,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病例出現在中國,中國每年有很多患者會感染到這種疾病,尤其是在疾病多發的夏季。那么登革熱癥狀死亡率高嗎登革熱可以治愈嗎下面裕祥安全網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這些瘟疫安全小知識。
鑒于今年全球多地大規模爆發的登革熱疫情,了解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感染此疾病顯得尤為重要。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發的急性蟲媒傳染病,因其可能引發的劇烈疼痛,又被稱為斷骨熱。雖然多數感染者癥狀輕微或無明顯癥狀,但部分患者可能會發展為重癥。
登革熱潛伏期癥狀
登革熱的典型癥狀 一旦度過潛伏期,患者通常會開始出現一系列癥狀,如發熱、頭痛、肌肉和關節痛、皮疹等。這些癥狀的出現標志著病毒已經在體內大量復制并引發免疫反應。總的來說,登革熱的潛伏期通常為3至15天,但具體時間取決于病毒種類和個體差異等多種因素。
登革熱這個疾病的潛伏期是5到8天左右的,該疾病的前驅癥狀有鼻炎和結膜炎,同時伴有突然高熱和惡寒,以及頭痛、還有眼眶后痛和厭食等等的全身性的癥狀,患者第一次發熱可達三十九度左右。患有登革熱疾病以后,建議在日常的生活飲食中,患者盡量不要吃熱性的食物和食品調料的,比如花椒和大料等等。
登革熱病毒感染的潛伏期一般在3-15天左右,多數表現為5-8天的時間。被蚊子叮咬之后可以感染登革熱病毒,登革熱病毒感染之后可以引起隱性的感染,也就是感染之后可能沒有任何臨床癥狀。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傳播媒介是埃及的伊蚊和白紋伊蚊,本病的潛伏期為3-14天,平均為七天。
登革出血熱診斷說明
1、登革出血熱患者出現皮膚濕冷、煩躁,脈搏細數,低血壓和脈壓小于20mmHg(7kPa)及血壓測不到、尿量減少等休克表現者。實驗室診斷 具備以下實驗室結果之一的臨床診斷病例:(1)從急性期患者血清、腦脊液、血細胞或組織等中分離到登革病毒。(2)應用RT-PCR或實時熒光定量PCR檢出登革病毒基因序列。
2、登革出血熱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其特征包括休克和出血等癥狀,因此需要積極應對。對休克患者,首先應快速補充血容量,采用的液體包括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鹽液、葡萄糖鹽水等,首次劑量為300到500毫升。如果情況需要,還可以輸注血漿或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對于大出血患者,應提供新鮮血液。
3、鑒別診斷方面,登革熱需要與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紅熱、藥疹等疾病相區分,而登革出血熱則需與黃疸出血型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等出血性疾病進行鑒別,同時關注血液生化指標和凝血功能的變化。
4、登革熱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臨床表現】潛伏期為3~15天,通常為5~8天。世界衛生組織將登革病毒感染性疾病分為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臨床上將登革熱分為典型,輕型與重型,登革出血熱分為無休克的登革出血熱(denguehemorrhagicfever,DHF)和登革休克綜合征(dengueshocksyndrome,DSS)。
5、登革出血熱的臨床診斷標準為:①發熱;②出血現象,至少包括1個束臂試驗陽性結果和1個大的或小的出血現象;③肝大;④休克;⑤血小板減少癥;⑥血濃縮(血細胞濃度增加20%)。有高血細胞水平的血小板減少癥可將DHF和典型DF分開。病毒分離、登革病毒特異性抗體及分子生物學診斷方法等有助于診斷。
簡述登革出血熱的臨床診斷標準。
1、登革出血熱的臨床診斷標準為:①發熱;②出血現象,至少包括1個束臂試驗陽性結果和1個大的或小的出血現象;③肝大;④休克;⑤血小板減少癥;⑥血濃縮(血細胞濃度增加20%)。有高血細胞水平的血小板減少癥可將DHF和典型DF分開。病毒分離、登革病毒特異性抗體及分子生物學診斷方法等有助于診斷。
2、教材將診斷標準描述為:典型登革熱表現。多器官較大量岀血。肝腫大。具備其中2-3項,同時血小板在100乘以10的9次方以下,血細胞容積增加20%以上者,為登革出血熱。
3、發熱所有患者均發熱。起病急,先寒戰,隨之體溫迅速升高,24小時內可達40℃。一般持續2~7d,然后驟降至正常,熱型多不規則,部分病例于第3~5d體溫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稱為雙峰熱或鞍型熱。兒童病例起病較緩,熱度也較低。
4、登革熱的危險期3~14d、天,但一般為4~8天。按世界衛生組織組織臨床診斷標準,將登革熱分成典型性登革熱、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癥3型。在我國近些年所聞的典型性登革熱,臨床醫學上又可分成典型性、輕形與超重型登革熱。
5、診斷標準本病的診斷依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確診依靠抗原檢測、病毒分離和病毒核酸檢測等。對來自馬爾堡出血熱疫區或接觸過新輸入的非洲非人靈長類動物的人員,急驟起病,發熱,有全身肌肉疼痛、頭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癥狀及出血癥狀,使用抗生素和抗瘧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的患者,應高度懷疑為馬爾堡出血熱。
6、危重癥主要發生于登革出血熱病人,常因血小板過低導致內臟出血和休克,因血漿滲漏、積液、呼吸窘迫、嚴重出血或器官損傷等并發癥最終導致死亡。危重病人通常在發病后第2~5日會出現一些預警跡象,包括:嚴重腹痛、持續嘔吐、呼吸急促、牙齦出血、全身乏力、煩躁不安、嘔吐物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