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人生,任重而道遠”是出自德川家康的遺訓嗎?
德川家康遺訓第一句是:人之一生,如負重遠行,不可急于求成。應該是原創,論語里面沒有相同的話,但是有兩句話表達了相同的意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還有一句是:欲速則不達。
德川在臨死前,為后人留下了人生,任重道遠為文首的遺訓。
相傳在德川家康臨終前,為他的后人留下了以“人生,任重道遠”為文首的遺訓。在此之后,他的政權向后傳了14代,而這篇遺訓一直都受到后人的頂禮膜拜,影響深遠,一直到300年后明治維新時才漸漸為人們所淡忘。
《論語·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德川在臨死前,為后人留下了“人生,任重道遠”為文首的遺訓。他的政權傳14代,其遺訓一直為日本人所頂禮膜拜,直至300年后,終為維新的日本所棄,成了歷史的陳跡。
德川家康遺訓
1、第八條:不及尚能補,過之無以救。相傳在德川家康臨終前,為他的后人留下了以“人生,任重道遠”為文首的遺訓。
2、他的政權傳14代,其遺訓一直為日本人所頂禮膜拜,直至300年后,終為維新的日本所棄,成了歷史的陳跡。
3、一:人之一生,如負重遠行,不可急于求成。二:以受約束為常事,則不會心生不滿。三:常思貧困,方無貪欲之念。四:忍耐乃長久無事之基石。五:憤怒是敵。六:只知勝而不知敗,必害其身。
4、德川家康遺訓的漢語翻譯:人之一生,如負重荷,如行遠道。切勿急躁,以不自由為常事,就沒有不足之感。心生欲念,則應思困窮之時,如此欲念自可消滅。忍耐為長久之基,怒為敵。責己不責人,不及尤勝過之。
日本戰國時代都誰有“遺訓”
所以,這篇遺訓還可以說是德川家康的“遺訓”。
德川在臨死前,為后人留下了“人生,任重道遠”為文首的遺訓。他的政權傳14代,其遺訓一直為日本人所頂禮膜拜,直至300年后,終為維新的日本所棄,成了歷史的陳跡。
毛利元就以僅僅150人的軍隊自吉田城開始振興國家。寫給三個孩子的家書作為元就的遺訓成為毛利家行事的規范,長久的傳于后世。元就過世后,吉川元春和小早川隆景謹守元就遺訓,全力扶持正室輝元在混亂的戰國中生存下去。
這就是日本戰國著名的三矢之訓說。 弘治三年(1557),三兄弟中,毛利隆元35歲,吉川元春28歲 ,小早川隆景25歲。毛利元就本打算把家督的位置讓給毛利隆元,但毛利隆元反對父親的隱居。
永祿三年(1560),生于越后魚沼郡上田莊阪戶城,父親為城主長尾政景長臣樋口與三衛門兼豐,初名樋口與六重光。是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和江戶時代初期的武將。后來繼承直江氏。幼年的兼續早已被贊為智勇兼備。
元就病故之時,上杉謙信51歲,武田信玄50歲,明智光秀43歲,織田信長37歲,豐臣秀吉35歲,德川家康29歲,石田三成只有11歲。從歷史的軌跡來看,如果元就晚生30年的話,日本戰國歷史很可能有非常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