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概述
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簡稱TTP)是一種罕見的、以微血管性血栓形成和血小板減少為特征的出血性微血管病,TTP的臨床癥狀復雜多樣,主要包括血小板減少導致的出血癥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神經精神癥狀、腎臟損害以及發熱等,其診斷主要依據包括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和神經精神異常等。
2、TTP,亦稱血栓性血小板減少癥,是一種嚴重的彌散性血栓性微血管病,其主要特征是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血小板聚集消耗性減少以及微血栓形成,可導致腎臟、中樞神經系統等器官損害。
3、TTP是一種較為罕見的彌散性微血管血栓-出血綜合征,其典型臨床表現包括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溶血、神經精神癥狀、腎損害和發熱等五聯征。
4、TTP是一種以微血管內廣泛血小板血栓形成為特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其臨床癥狀主要包括明顯的出血癥狀,如皮膚黏膜出血點、淤斑,內臟廣泛出血,嚴重者可有顱內出血;以及微血管病性溶血。
5、TTP是一種以微血管病變和血小板聚集為主要特征的嚴重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小板減少導致的出血傾向和微血管內廣泛血栓形成,可導致器官功能受損,此疾病常見于成年人群,但也可能影響兒童,發病機制可能與先天性或獲得性原因導致的血小板活化增強有關。
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的評分系統
1、在臨床實踐中,國際血栓與止血學會(ISTH)評分系統在鑒別感染和非感染引起的DIC時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研究表明,ISTH評分系統在雙盲測試中,診斷DIC的敏感性達到91%,特異性為97%,DIC積分與患者死亡率之間存在強烈正相關,每個DIC階段的致死性風險約為25至29。
2、微粒子可用于評估早期內皮損傷,有助于臨床醫生對膿毒癥休克患者早期DIC的評估,可溶性CD14亞型作為一種炎癥標志物,可結合凝血標記物(如蛋白C)納入膿毒癥誘導的DIC評分系統,該系統簡便易行,可在ICU床旁即刻應用。
3、急性生理狀況評分(APS)是通過將各項分值之和加上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計算得出,慢性健康狀況評分(CHS)是指患者入ICU前3-6個月的健康狀況,總分值范圍為0-71分,分值越高病情越重。
病理學中DIC的含義
DIC,即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是指在多種致病因素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質入血,導致以凝血功能失常為主要特征的病理過程,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礙和溶血性貧血,DIC是一種嚴重的病理狀態,是許多疾病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種獲得性出血性綜合征。
DIC的病理過程是由于全身一系列凝血反應被疾病異常激活,導致廣泛小血管內形成凝塊,由于各組織血流量減小,導致器官功能衰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大量消耗使正常的凝血機能中斷,從而引發嚴重的廣泛出血。
DIC是由于血液成分的凝固,形成纖維素網羅大量紅細胞,這種血栓常見于血栓的尾部,由于水分被吸收,變得干燥、無彈性、質脆易碎,可脫落形成栓塞,透明血栓,也稱為微血栓或纖維素性血栓,由纖維素構成,常見于DIC,它發生于微動脈、毛細血管及微靜脈內。
DIC主要是指多種疾病中可能出現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謝、結構的變化,如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缺氧、發熱、應激、DIC、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休克等,這些變化共同構成了系統器官病理生理學中的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