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托孤的故事概述
在三國時期的烽火歲月里,劉備在夷陵之戰中遭受重創,國家陷入危機,他深知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將蜀漢的未來交付給了忠誠的諸葛亮,這一歷史性的決定在白帝城發生,后人稱之為“白帝城托孤”,在劉備病重的關頭,他召集了諸葛亮及眾多重要官員,共同商討后事。
劉備在伐吳失敗后,于章武三年病情惡化,自知不久于人世,擔憂蜀漢的未來,他緊急召回諸葛亮,并將自己的托孤重任交托于他,當時,蜀漢朝廷中既有老臣,也有年幼的后主劉禪,劉備緊握諸葛亮的手,含淚囑咐他輔佐劉禪,忠誠于國家,盡力北伐中原,完成復興漢室的大業。
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其實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后續,那是三國后期,諸葛亮在臨終前,將自己的兒子諸葛瞻以及蜀漢江山托付給了東吳名將趙云和蜀漢忠臣姜維,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重,為確保蜀漢江山穩固,他做出了這一重大決定。
白帝城托孤的背景是關羽所守的荊州被東吳攻占,關羽兵敗被俘,不屈被殺,劉備聽聞后,怒火中燒,集結全國兵力討伐東吳,為關羽報仇,當時諸葛亮正在南方與孟獲作戰,未能隨軍,劉備在戰斗中失利,退至白帝城,病情惡化。
白帝城托孤的解釋與翻譯
翻譯:章武三年春,先帝(劉備)在永安病情加重,于是將諸葛亮召回成都,準備后事囑咐于他,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干我是知道的,是我兒曹丕的十倍,必能安定國家,最終成就大事,但若我兒可以輔佐的話就輔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話那你就自己稱帝吧。”
白帝城托孤的背景是關羽所守的荊州被東吳攻占,關羽兵敗被俘后拒絕投降而被殺害,劉備聽聞后,集結全國大軍去討伐東吳,為關羽報仇,當時諸葛亮正在南方與孟獲作戰,未能隨軍,劉備在戰斗中失利,退至白帝城,一病不起。
在文章武三年的春天,劉備病重于永安,他緊急召見諸葛亮到成都,將國家的未來托付給他,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干超越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國家安定,最終實現大業,如果太子能勝任,你就全力輔佐;若不然,你有權自行決定。”
白帝城托孤的大概意思是這樣的:章武三年春二月,劉備病危之時,丞相諸葛亮自成都到永安,先主病篤,托孤于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其間劉備與諸葛亮曾經有一段對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能安定國家,最終滅魏滅吳,統一中國,假如繼位的皇子可以輔佐的話就輔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話你就自己稱帝吧。”諸葛亮流著淚說:“我一定盡我所能,精忠衛國,死而后已!”劉備又召來繼位的兒子告誡說:“你與丞相一同處理國事,對待丞相就要如對待父親一樣。
劉備為何會選擇李嚴成為諸葛亮之外的另一名托孤大臣?
劉備在托孤諸葛亮的同時,為何還要選擇李嚴作為輔政大臣?原因有以下幾點:
李嚴作為軍事副手,與諸葛亮相互配合,共同輔佐后主,有助于政略與軍略的平衡,從政治平衡的角度來看,劉備托孤于李嚴,意在維持蜀中的政治生態平衡。
在筆者看來,劉備之所以選擇李嚴,主要基于以下幾點原因,李嚴對劉備忠誠無比,他原本是劉璋的人,但后來卻投奔劉備,成為其忠實部下,在夷陵之戰后,蜀漢政權內部出現了荊州派、東州派和益州派的權力斗爭,劉備擔心益州派威脅自己的政權,因此選擇李嚴作為輔政大臣,以穩固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