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登飛來峰》(王安石)的作者及創作背景解析
一、創作背景
《登飛來峰》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在三十歲時所作,皇祐二年(1050年)的夏日,王安石在完成浙江鄞縣知縣的任期后,返回江西臨川的故鄉途中,經過杭州時,觸景生情,創作了這首詩,王安石正值壯年,心懷壯志,詩中借登高望遠之機,抒發了自己寬廣的胸襟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這也被視為他推行新法思想的前奏曲。二、《登飛來峰》原文及賞析
1. 原文: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2. 賞析:
這首七言絕句以簡潔明快的筆觸,描繪了詩人登高遠望的壯闊景象,前兩句描繪了飛來峰上高聳的塔,以及雞鳴時分可見日出的景象;后兩句則表達了詩人不畏浮云遮擋視線的豪情壯志,彰顯了其高遠的志向和堅定的信念。
三、王安石簡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以推行“王安石變法”而聞名于世,他的詩作風格清新脫俗,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四、詩中“千尋塔”與“飛來峰”的象征意義
“千尋塔”象征著高遠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而“飛來峰”則寓意著詩人對未來的憧憬和追求,兩者相得益彰,共同表達了王安石對人生、政治理想的執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