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白巖松暢銷書籍:《白說》
1、白巖松作品《白說》讀后感1 只在電視及新聞報道中見過白巖松。之前一直不太喜歡他,總覺得這個人惺惺作態、夸夸其談、喜歡說教。因此我是抱著批判的眼光來看這本書的。看完后,我才知道自己太武斷了。
2、《白說》是白巖松的一本演講集,但歸根結底是白巖松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的輸出。
3、《白說》,是2015年9月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白巖松。
4、從《白說》中我得到了啟發。白巖松在書里提到一位美國的特魯多醫生,他的墓碑上刻著三行字:“偶爾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在撫慰”。醫生和老師是一對有著諸多共同之處的職業。醫者醫身,師者醫心。
5、我當然也不甘落后,其中白巖松寫的《白說》一書深深吸引了我,白巖松大家并不陌生,在我的印象里對他的認知僅限于他是一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他被所有的榮譽和光環包圍著,像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
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寫了幾本書,書名都叫什么?
1、白巖松寫的書:《幸福了嗎》、《痛并快樂著》、《青春·后青春》、《巖松看臺灣》、《巖松看美國》、《巖松看日本》。
2、他每十年寫一本總結性的書。1990年~1999年是《痛并快樂著》,2000年~2010年是《幸福了嗎》。
3、白巖松所有的書籍:《幸福了嗎?》、《痛并快樂著》、《青春·后青春》、《巖松看臺灣》、《巖松看美國》、《巖松看日本》。
4、《痛并快樂著》華藝出版社; 2001年《巖松看臺灣》九州出版社 ;2005年《巖松看日本》華藝出版社; 2007年《巖松看美國》,華藝出版社;2009年《幸福了嗎》, 長江文藝出版社。
5、白巖松 :央視主持人,以其“輕松、快樂、富有趣味”的主持風格,深受觀眾喜歡。
白巖松寫過哪些書?
1、白巖松所有的書籍:《幸福了嗎?》、《痛并快樂著》、《青春·后青春》、《巖松看臺灣》、《巖松看美國》、《巖松看日本》。
2、白巖松寫的書:《幸福了嗎》、《痛并快樂著》、《青春·后青春》、《巖松看臺灣》、《巖松看美國》、《巖松看日本》。
3、《痛并快樂著》華藝出版社; 2001年《巖松看臺灣》九州出版社 ;2005年《巖松看日本》華藝出版社; 2007年《巖松看美國》,華藝出版社;2009年《幸福了嗎》, 長江文藝出版社。
4、白巖松 :央視主持人,以其“輕松、快樂、富有趣味”的主持風格,深受觀眾喜歡。
5、他每十年寫一本總結性的書。1990年~1999年是《痛并快樂著》,2000年~2010年是《幸福了嗎》。
6、《白說》,是2015年9月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白巖松。
推薦幾本大學生該看的書
1、分莫言曾說:“假如我能有兩本書得以流傳,《生死疲勞》肯定是其中之一這部花了43年構思,用了43天一氣呵成的佳作,余華看了也直呼嫉妒。
2、“追風箏的人”這個名字就給人諸多感受,看這本書之前我就告訴自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吧,無論它意味著什么,讓我們勇敢的去追吧。而這本書也確實給我很多啟示,很多感觸。
3、《活著》余華作品,人生必看書籍。人是為了活著本身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遙。
主持人白巖松出過哪些書?
白巖松所有的書籍:《幸福了嗎?》、《痛并快樂著》、《青春·后青春》、《巖松看臺灣》、《巖松看美國》、《巖松看日本》。
白巖松寫的書:《幸福了嗎》、《痛并快樂著》、《青春·后青春》、《巖松看臺灣》、《巖松看美國》、《巖松看日本》。
《痛并快樂著》華藝出版社; 2001年《巖松看臺灣》九州出版社 ;2005年《巖松看日本》華藝出版社; 2007年《巖松看美國》,華藝出版社;2009年《幸福了嗎》, 長江文藝出版社。
白巖松 :央視主持人,以其“輕松、快樂、富有趣味”的主持風格,深受觀眾喜歡。
中國央視記者主播出的書有哪些
1、趙忠祥的《歲月隨想》,倪萍的《日子》,柴靜的《看見》,白巖松的《痛并快樂著》,水均益的《益往直前》,郎永淳的《愛,永純》,朱軍的《我的零點時刻》,崔永元的《我的抗戰》。就這些了。應該還有其他的。
2、《用我一輩子去忘記》《用我一輩子去忘記》是2001年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柴靜。該書是作者在夜深如海的時候,鼓足勇氣講出來的私房話。《看見》《看見》是記者柴靜所撰的長篇自傳集。初版時間為2012年。
3、柴靜個人成長的自白書:從對新聞一無所知的新人,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央視最受歡迎的女記者和主持人,柴靜從未停止反思和追問,本書告訴你柴靜何以成為柴靜,她經歷過什么,思考著什么,又記下了什么。
4、年出版《用我一輩子去忘記》; 2013年出版《看見》。柴靜,女,1976年1月1日出生于山西臨汾,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記者、主持人。
5、下面這些央視主持人出過書 1, 倪萍 作為央視最受全國觀眾關注的主持人之一,倪萍把她的人生軌跡中的重點都濃縮在了《日子》這本書中。
6、《看見》這本書描寫的是柴靜看見的別人的故事,也是柴靜看見的自己的故事。十年前柴靜被選擇成為國家電視臺新聞主播,卻因為沒有經驗而遭遇挫敗,非典時期成為現場記者后,柴靜對生活與人性有了更為寬廣與深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