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在古漢語中的多義解析
1、在古漢語中,“陵”字具有豐富的含義,它常被用來指代大土山,具有雄偉壯觀的特點。“陵”也可以作為動詞使用,表達上升或攀登的動作,它還寓意著乘騎或超越,有時也含有侵犯或欺凌的意味。
2、值得注意的是,“陵”在古漢語中并沒有“漸漸”這一義項,在古漢語中,它既可以作為名詞,也可以作為動詞,但絕不適合作副詞,而“漸漸”則是一個表示時間的副詞。
3、在古代詩歌中,“陵”并非孤立存在,在《登鸛雀樓》這首詩中,“陵”并非指動物,而是指地名,廣陵,即現(xiàn)在的揚州,廣陵江因此被認為是錢塘江。
4、古漢語中,墳墓通常用“冢”來表示,如古冢、荒冢、衣冠冢等,墳墓是埋葬死人的地方,由土堆成墳,挖地成墓,統(tǒng)稱為“墳墓”。
5、按照“丘”的意思,“陵”可以理解為現(xiàn)在的丘陵,而“陵”在古漢語中指的是陵墓,通常是皇帝的墳塋。
“登”字的古漢語用法解析
⑤“登”字在古漢語中,除了表示上升、登高的意思外,還有以下用法:
副詞:立即;立刻,常與“登即”、“登時”連用,如《孔雀東南飛》中的“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
動詞:穿,如《紅樓夢》中的“(寶玉)登著青緞粉底小朝靴。”【登第】應試得中,科舉考試分等第,故云。【登假】對帝王死去的諱稱。【登衍】豐收。
在“登”的使用中,還涉及到上路、登程等概念,如“天明登前途”,登也常用于描述穿著,如寶玉登著青緞粉底小朝靴,登亦有踩、踏之意,如登在窗臺上擦玻璃、登鋒履刃等,在口語中,登也用作蹲、呆的表達,如登東(解手)、登坑。
登基:也說登極,即帝王位;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后來高祖登基,傳到如今,國步艱難,一至于此!”即位:也說即皇帝位,也說“即立”,指開始成為帝王、皇后或諸侯;《左傳·桓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乘”字的古漢語詳細釋義
“乘”字在古漢語中具有豐富的含義,以下列舉其詳細釋義:
1、基本釋義:騎,坐,如乘馬、乘船、乘火車、乘飛機、乘宇宙飛船。
2、趁著,憑借,利用,如乘勢、乘勝前進、有機可乘。
3、計量,計算,如乘其財用出入。〈引〉算數(shù)上指一個數(shù)的若干倍的運算方法:乘法。
4、佛教的教派或教義示例:大乘/小乘。
乘車;乘舟(乘船);乘奔(乘坐奔馳的快馬);乘軒(乘坐大夫的車子);乘桴(乘坐竹木小筏以代舟船,后用以比喻避世) 驅(qū)馬駕車;駕馭 [drive]服牛乘馬。——《易·系辭下》乘肥馬,衣輕裘。
讀音:乘 [shèng]古漢語中,四馬一車為一乘。
“乘”字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上半部分的“人”字形和下半部分的“舟”字形。“人”字形表示乘坐的主體,“舟”則代表了交通工具之一,合起來表達乘船或騎乘的意思。
讀音:乘 [shèng]古漢語中,四馬一車為一乘,鄒駕煩且之乘,使鄒子韓樞御之的意思是:快駕煩且(拉的)那輛馬車,讓主管韓樞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