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識別
1、《波萊羅舞曲》是拉威爾的巔峰之作,這部舞曲不僅是他舞蹈音樂領域的杰出代表,也是20世紀法國交響音樂的杰作,被譽為當代藝術中的瑰寶,該曲是為著名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量身定制的,其民間舞蹈風格的旋律奠定了作品的基礎。
2、由我國作曲家呂其明于1965年創作的交響樂《紅旗頌》,是一首著名的管弦樂序曲,它在1965年上海之春音樂節的開幕式上,由上海交響樂團、上海電影樂團和上海管弦樂團聯合首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紅旗頌》的結構采用了單主題貫穿發展的三部形式。
3、您播放的是海頓的《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的第一樂章,這首小號協奏曲是海頓的最后一部作品,創作于1796年,作為小號協奏曲的典范之作,它經久不衰,充滿活力,第一樂章以快板、降E大調、4/4拍子為特點。
4、這是美國VOA廣播電臺SPECIAL ENGLISH(慢速英語)節目的背景音樂嗎?這首音樂十分熟悉,但與電臺版本的速度略有不同。《雪的夢幻》出自班德瑞的專輯《春野》。
5、《歡樂歌》是江南絲竹八大曲之一,以其明快的節奏、流暢的旋律和充滿歡樂的情緒著稱,這首曲調明快、熱情洋溢的樂曲,常常在喜慶和廟會等熱鬧場合演奏,表達了人們慶祝節日時的歡樂心情。
劉伶的放蕩人生
1、劉伶以其超脫的人生哲學和“死便埋我”的豪邁態度,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正如《晉書·劉伶傳》中記載,他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并表示“死便埋我”,可見他對“名士快樂水”的執著。
2、《晉書·劉伶傳》中提到,劉伶縱酒放蕩,常常乘一輛車,帶一壺酒,令人帶著鋤頭跟隨,并說“死便掘地以埋”,這種超脫生死的態度,使他在酒中找到了人生的樂趣。
3、明代顧大武的《漫歌》中也有“死便埋我須他人”的句子,全詩表達了作者對劉伶放蕩人生的敬佩之情。
4、自古以來,嗜酒如命者眾多,劉伶的“死便埋吾”的大無畏氣概激勵了無數酒徒,李白的“日傾三百杯”的豪言壯語,也使無數酒鬼們夢想酒后成仙,在蕓蕓眾生中,大多數人只是貪戀酒杯,卻難有除此以外的大作為,但嗜酒之風,代代相傳。
5、劉伶行蹤不定,常乘鹿車,揣一壺酒,使人荷鍤隨之,并表示“死便掘地以埋”,他的墓位于河南省獲嘉縣,距離山陽、懷縣相鄰,阮籍住在洛陽城外谷水轉曲而東流處,該地因此得名“阮曲”,阮咸隨其叔阮籍同居此地,“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諸阮居道北”。
香尋七子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狀態:風雅與附庸風雅,風雅,是一種內在修養的自然流露,代表了成熟、達觀和優雅,源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態度和精神層面的超然,無論職業高低,教師、商人、官員,甚至農民,都能展現出風雅的風采,那是一種自然且令人向往的生活態度。
風雅,是人生的一種理想狀態,體現了個體的修養、智慧和優雅,與身心健康和積極態度緊密相關,無論職業如何,每個人都有可能展現出風雅,附庸風雅則常常因為缺乏內在精神支持而顯得做作,區分風雅和附庸風雅的一個簡單方法是觀察個體是否自我標榜。
香尋七子歌提供了一種檢驗方法:風雅者通常很少自我標榜,而附庸風雅者則喜好讓人知道他的風雅狀態和風雅之舉,風雅和附庸風雅都是人生的一種狀態。
《七子之歌·九龍島》作者:聞一多,我的胞兄香港在訴他的苦痛,母親呀,可記得你的幼女九龍?自從我下嫁給那鎮海的魔王,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淚濤洶涌!母親,我天天數著歸寧的吉日,我只怕希望要變作一場空夢。
《黃河之水天上來》資料
《黃河之水天上來》是唐代詩人李白的《將進酒》中的名句,全詩歌頌了黃河的偉大和中華民族的繁榮,這首詩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歌頌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歷史貢獻;像一道天然屏障保衛著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地理優勢;由實到虛,歌頌黃河流域寬廣,澤被眾生,并代表中華兒女發出向它學習的誓言。
這首詩還引用了其他詩人關于黃河的描寫,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李白的《將進酒》、王維的《使至塞上》等,展現了黃河的壯麗景色和悠久歷史。
《黃河之水天上來》作者
《黃河之水天上來》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將進酒》,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這首詩是李白在仕途遇挫之際,借酒消愁,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心情的代表作。
現代詩人光未然也有同名詩作《黃河之水天上來》,歌頌了黃河的偉大和中華民族的繁榮,光未然(1913年-1989年),原名張光年,湖北省光化縣人,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