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成語撲朔迷離出自何典故
- 2、成語撲朔迷離的起源
- 3、撲朔迷離的典故故事
成語撲朔迷離出自何典故
成語“撲朔迷離”源于北朝時期無名氏的《木蘭詩》,詩中有“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句子,描繪了雌雄兔子奔跑時難以區分的情形,這首詩講述了我國古代一位名叫花木蘭的女子,為了替父從軍,化身為男兒,勇敢作戰的故事。
【出處】《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木蘭詩》。
成語“撲朔迷離”后來被用來形容事物錯綜復雜,難以理 *** 相,或景色朦朧,讓人難以辨認。
成語撲朔迷離的起源
“撲朔迷離”這個成語最早用來描述動物“兔子”,其源于《木蘭詩》中的詩句,用來比喻事物的復雜難辨,成語的完整形式為“撲朔迷離”,拼音為“pū shuò mí lí”,撲朔”形容兔子奔跑時腳部的快速動作,“迷離”形容兔子眼睛的模糊不清。
成語“撲朔迷離”現在廣泛用于形容復雜難解的事物,或模糊不清的景象。
撲朔迷離的典故故事
“撲朔迷離”的典故與我國古代傳說中的英雄花木蘭有關,花木蘭是一位孝順、勇敢的女子,她為了替年邁的父親從軍,女扮男裝,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完成了任務,榮歸故里,在《木蘭詩》中,通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的描寫,生動地展現了花木蘭在戰場上的英勇形象。
成語“撲朔迷離”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傳頌,成為了中華民族勇敢、智慧、孝順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