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畬族少數民族文化節日有哪些
吃新節,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如苗、侗、仡佬、基諾等民族)地區為了慶賀豐收并祈福來年豐收而舉行的傳統農事節日。大多在農歷六月至九月間農作物成熟或農作物即將豐收期間舉行。
畬族節日主要有農歷的三月農歷四月的分龍節、七月初立秋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 等。另外,每年農歷二月十七月十八月十五都是畬族的祭祖日。
會親節二月二日會親節,是僅次于春節的隆重的畬族的傳統節日。
畬族豐收節 農歷八月十五漢族是中秋節、團圓節,畬族又稱豐收節。畬族家家戶戶做糯米粑,歡慶豐收,并在這天祭祖。新中國成立后受漢族影響,多數畬民也與當地漢族一樣吃送月餅。
龍船節:壯族;沐浴節:藏族;火把節:彝族;三月三:苗族;花炮節:侗族;查白歌節:布依族;烏飯節:畬族;趕年:土家族。
畬族是什么人種
畬(She),意為刀耕火種。1956年中國國務院正式公布確認畬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民族。從此,畬族成為法定的族稱。
畬(She)在畬族語言中意為刀耕火種。1956年,中國國務院正式確定畬族為一個具有獨特特點的單一少數民族,并將其作為一個法定的民族稱謂。
畬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人口數為709592人,散居在我國東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省境內,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畬族極少部分使用畬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
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不過受客家人影響較大,畬族通用漢文,唱畬歌,且畬歌是潮州歌謠的源泉。99%的畬族所操語言接近于客家語,但在語音上與客家語有差別,有少數語詞跟客家語完全不同。這些都是受漢族同化的結果。
姓氏也是一個民族的特征,為什么一說到“雷蘭鐘”姓,就認定是畬族人?
畬族武術以畬族拳最為著名 ,棍術次之。畬拳乃畬族獨創,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創編者名叫雷烏龍,人們尊稱為“烏龍公”。畬拳的主要動作有沖、扭、頂、擱、削、托、撥、踢、掃、跳等。
兩族都具有相間的姓氏,傳說畬族有盤、藍、雷、鐘、四大姓,但實際上除廣東增城縣有幾十個盤姓畬族外,其它地區未見盤姓。
姓鐘的最多的少數民族是畬族,傳說是高辛氏后裔伯夷的后代。源于羌族和吐谷渾部落等,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西漢甘肅臨洮的鐘羌,以族名漢字音譯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