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凈沙·秋》詩詞鑒賞
- 2、求白樸的《梧桐雨》
- 3、白樸《梧桐雨》的詩詞
- 4、白樸《梧桐雨》中的典故及出處
《天凈沙·秋》詩詞鑒賞
在秋日的黃昏,孤村映襯著落日余暉,輕煙繚繞的老樹上棲息著寒鴉,一只飛鴻掠過,留下孤影,青山綠水間,白草、紅葉、黃花交織出一幅斑斕的秋景,這首《天凈沙·秋》是元代曲家白樸所作,以十二種景物勾勒出一幅由凄涼至明亮的秋日畫卷,體現了作者內心情感的跌宕起伏。
注釋與譯文:⑴殘霞:漸行漸遠的晚霞。⑵輕煙:淡淡的煙霧。
《天凈沙·秋》原文: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譯文:太陽西沉,天邊的晚霞漸漸消散,僅剩幾點黯淡的色彩,映照著靜謐孤寂的村莊,拉出長長的影子。
曲牌名為“天凈沙”,題目為“秋”,殘霞、寒鴉、飛鴻、白草、黃花、紅葉等意象,共同描繪了一幅富有層次感的秋景圖,與馬致遠的《秋思》相比,這首曲子雖有其相似之處,卻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首兩句以“孤村”為引,著重描繪了秋日黃昏的蕭瑟。
求白樸的《梧桐雨》
《梧桐雨》是元代著名劇作家白樸的代表作之一,此劇原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靈感來源于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的詩句,該劇以唐代皇帝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展現了從繁華到衰敗的歷史變遷。
劇中,催鄰砧聲聲,新涼提前而至,雨夜中,雨與人相伴,銅壺滴漏聲聲,淚滴如雨,雨濕寒梢,淚染龍袍,痛苦不已,直到一樹梧桐下,雨停人散,直至天明。
《梧桐雨》原文:昔年先皇曾御指桐樹下立誓,遇盛世而共慶之,每逢春雨綿綿之際,梧桐葉落,似瑞雨灑滿大地,白樸先生有感于此景,作詩頌曰:梧桐葉落秋已深,雨潤萬物生機新,皇恩浩蕩如春雨,百姓安居樂業心,梧桐春雨潤心扉,江山如畫盛世輝,后人瞻仰皆景仰,皇德民望共融之。
《梧桐雨》是一部以歷史為背景,以愛情為線索,展現了一個朝代興衰的悲劇故事,它以豐富的情感、獨特的藝術手法,成為元代戲曲的瑰寶。
白樸《梧桐雨》的詩詞
1、白樸先生有感于梧桐葉落、春雨綿綿的景象,作詩頌曰:梧桐葉落秋已深,雨潤萬物生機新,皇恩浩蕩如春雨,百姓安居樂業心,梧桐春雨潤心扉,江山如畫盛世輝,后人瞻仰皆景仰,皇德民望共融之。
2、云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綠樹陰垂畫檐,紗廚藤簟,玉人羅扇輕搖,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一聲畫角樵門,半庭新月黃昏,雪里山前水濱,竹籬茅舍,淡煙衰草孤村,紅綾被,象牙床,懷中摟抱可意郎,情人睡,脫衣裳,口吐舌尖賽沙糖。
3、驚我來的又不是樓頭過雁,砌下寒蛩,檐前玉馬,架上金雞;是兀那窗兒外梧桐上雨瀟瀟,一聲聲灑殘葉,一點點滴寒梢,會把愁人定虐。【滾繡球】這雨呵,又不是救旱苗,潤枯草,灑開花萼,誰望道秋雨如膏,向青翠條,碧玉梢,碎聲兒必刂剝,增百十倍,歇和芭蕉。
4、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第一折(選)[仙呂,憶王孫]瑤階月色晃疏欞,銀燭秋光冷畫屏,消遣此時此夜景,和月步閑庭,苔浸的凌波羅襪冷,[勝葫蘆]露下天高認氣清,風掠得羽衣輕,香惹丁東環佩聲,碧天澄凈,銀河光瑩,只疑是身在玉蓬瀛,[金盞兒]他此夕把云路鳳車乘,銀漢鵲橋平。
5、這一劇本取材于唐代陳鴻的傳奇小說《長恨歌傳》和白居易的詩歌《長恨歌》,題目取名也來自其中詩句“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梧桐雨》為末本戲,正末為李隆基。
白樸《梧桐雨》中的典故及出處
1、元代白樸的《梧桐雨》中的典故來源于唐明皇(李隆基)與楊貴妃(楊玉環)的愛情故事,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的寵妃武惠妃去世后,玄宗整日郁郁寡歡,十分頹喪,開元二十八年十月,玄宗派人將楊玉環接到臨潼溫泉宮,賜號“太真”,收入后宮。
2、《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漢族戲曲,中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白樸雜劇代表作,取材于唐人陳鴻《長恨歌傳》,取自白居易《長恨歌》中“秋雨梧桐葉落時”的詩句,劇寫唐明皇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故事,其情節是:幽州節度使裨將安祿山失機當斬,解送京師,唐明皇反加寵愛,安遂與楊貴妃私通。
3、在白樸的《梧桐雨》中,節度使張守珪因公主被殺派安祿山征討,但安祿山敗歸,張守珪欲依法懲處,唐玄宗在丞相張九齡的建議下,因安祿山的武藝和語言才能,決定饒他一命并賜予官職,盡管張九齡警告有異相的安祿山可能成為禍患,但玄宗并未采納,而是將其封為漁陽節度使,希望他能建功立業。
4、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的劇名來于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的詩句,白樸生逢金元交替之時,與母親在戰亂紛爭中走失,可以說是飽經離亂之苦,他從自身經歷出發,依據自己對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的獨到理解,創作出雜劇《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5、白居易的《長恨歌》把李楊故事作為愛情題材來處理,頌揚楊李楊愛情的真摯專一和生死不渝,白樸的《梧桐雨》,則是從政治的角度來處理李楊故事的,對他們的關系及其后果進行了揭露和諷刺。 《梧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