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為何寬容白居易以《長恨歌》抒懷
1. 白居易的《長恨歌》講述的是唐玄宗與楊玉環的千古愛情悲劇,而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正值唐憲宗等七位皇帝在位,在《長恨歌》中,白居易對唐玄宗的描寫并未有過激的批判,而是以講述李、楊的愛情故事為主,因此并未觸及皇帝的敏感之處。
2.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公開描寫“漢皇重色思傾國”,表面上看似是對皇帝的指責,實則得益于當時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和相對寬松的言論環境,盡管任何朝代對于詆毀皇帝的言論都會嚴厲打擊,但唐朝在言論自由上尤為開放,詩歌創作達到巔峰,因此統治者對《長恨歌》并不在意。
3. 唐朝是中國古代言論最為開放的朝代之一,正是這種開放,使得詩歌在唐朝得以蓬勃發展,而隨著安史之亂后唐朝皇室的衰落,中唐以后的皇帝存在感較低,這也為白居易的創作提供了相對寬松的環境。
白居易身為唐朝詩人,為何寫《長恨歌》未受懲罰
有人說白居易寫《長恨歌》是為了粉飾自己,他的內心世界鮮為人知,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多讀讀歷史。
我認為,白居易之所以能寫出李隆基荒淫誤國的《長恨歌》而未受懲罰,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他巧妙地將故事背景設定在漢朝,而非唐朝;二是《長恨歌》中的“漢皇重色思傾國”一句,雖點明了朝代,但任何人都知道這寫的是唐朝的事情,白居易巧妙地避開了直接指責當朝皇帝的風險。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抹去了唐朝故事的背景,首句“漢皇重色思傾國”,言明他寫的是漢武帝劉徹,加上漢代李延年的“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之歌詞,使人信以為真,至于唐朝沒有詩中的漁陽地名,只有范陽,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就是時任范陽節度使,這也為白居易的創作提供了便利。
李隆基去世不久,白居易為何敢寫《長恨歌》
1. 白居易敢于寫《長恨歌》,需要結合唐朝言論自由的大背景以及這首詩采用的借古諷今手法來分析,只有理解詩人所處的環境和人生際遇,才能透過詩文的描述看到詩人最真實的思想。
2.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通過描寫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批判了唐玄宗好色誤國,卻未受到懲罰,是因為他在詩中明確指出是漢朝而非唐朝;也得益于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和相對寬松的言論環境。
3. 《長恨歌》的主旨有三個說法:愛情說、諷喻批判說和雙重主題,白居易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歷史人物的同情和對人生無常的感慨,同時也借歷史事件諷喻了一個道理:好皇帝如果放任自我,終將帶來自己和百姓的悲痛。
4. 白居易創作《長恨歌》的原因,源于對歷史的深刻反思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這首詩以840字的篇幅,將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描繪得淋漓盡致,他也為楊貴妃設下了一個美好的結局,表達了對這位美麗女子的同情。
5. 《長恨歌》的最后兩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使這首詩得名,陳鴻同時寫了一篇傳奇小說《長恨歌傳》,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被譽為“詩魔”和“詩王”,他的代表作品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為何創作《長恨歌》?
1. 白居易創作《長恨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具有深厚的歷史情懷和強烈的藝術使命感,對過往的歷史故事深感興趣,特別是那些涉及情感糾葛和宮廷變遷的故事,通過創作《長恨歌》,他表達了對歷史人物的同情和對人生無常的感慨。
2. 白居易創作《長恨歌》的緣由,是受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的啟發。《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很濃的敘事詩,詩人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回環往復的特點。
3. 白居易年輕時與一個叫湘靈的女子相愛,因社會門第觀念和風尚阻礙而不能結婚,他寫《長恨歌》來抒發自己的感情。
4. 白居易創作《長恨歌》的原因,源于對歷史的深刻反思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這首詩,是他借歷史事件,對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進行的深刻剖析,借此諷喻了一個道理:好皇帝如果放任自我,終將帶來自己和百姓的悲痛。
5. 《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這首詩歌是白居易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祖國古典詩歌中抒情詩與敘事詩密切結合的典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