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腎小球的生理作用
- 2、腎動脈狹窄簡介
- 3、腎功能衰竭分期標準
- 4、慢性腎臟病(CKD)的定義及分期
- 5、腎小球濾過率的檢測現狀
腎小球的生理作用
腎小球是腎臟的濾過器官,其核心功能在于過濾血液,清除其中的代謝廢物和多余水分,形成尿液,與之相輔相成的腎小管,負責重新吸收有用物質并調節體液平衡,這兩者協同作用,對于維持人體內環境穩定、排泄代謝產物等至關重要,可以說,腎臟是保障人體健康不可或缺的器官。
在過濾血液的過程中,腎小球猶如一臺精密的過濾器,它將血液中的廢物和多余水分分離,形成尿液,腎小球內毛細血管壁形成的濾過膜,僅允許小分子物質如水分、電解質和部分小分子蛋白質通過,而大分子物質如紅細胞和血細胞則被阻擋在外,這一過程被稱為腎小球濾過。
腎小球不僅負責過濾血液,還參與調節血壓、分泌激素等生理活動,若腎小球功能受損,可能導致腎功能不全或衰竭,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腎動脈狹窄簡介
腎動脈狹窄的常見原因包括動脈粥樣硬化、纖維肌性結構不良和大動脈炎等,大動脈炎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好發于30歲以下女性,可導致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的狹窄和腎缺血。
血管性疾病如血管狹窄、阻塞,可引起肢體疼痛、腫脹、壞死,糖尿病足,腎動脈狹窄性高血壓,動靜脈畸形,深靜脈血栓形成,大隱靜脈曲張等,管腔狹窄也可能導致一系列疾病,如膽道梗阻、氣管、食管狹窄,十二指腸、結直腸狹窄,食管氣管瘺等。
單側性管壁缺損多位于腎動脈開口處或近1/3段,通常由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突出所致,孤立性狹窄范圍較短,邊緣常較整齊,常伴有狹窄后擴張,可能由腎動脈纖維化、纖維肌肉增生或動脈粥樣硬化引起。
經皮穿刺插管腔內成形術(PTA)和經皮腎動脈擴張及支架植入術等血管導管介入技術在腎動脈狹窄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血管導管介入技術在男科領域也有應用,如經皮穿刺插管精索內靜脈造影和栓塞術,用于治療精索靜脈曲張和前列腺疾病等。
腎功能衰竭分期標準
腎功能衰竭可分為腎功能代償期、氮質血癥期、腎功能衰竭期和尿毒癥期。
慢性腎臟病(CKD)分為五期:1期腎小球濾過率大于90ml/min,2期在60-90ml/min,3期在30-60ml/min,4期在15-30ml/min,5期小于15ml/min,其中1-3期相當于以往的慢性腎衰竭功能代償期,3-4期相當于以往的慢性腎衰竭失代償期,5期相當于以往的尿毒癥。
腎功能衰竭期(尿毒癥前期)腎小球濾過率減少至每分鐘10-15毫升時,腎單位減少約70%-90%,腎功能嚴重受損,無法維持機體內的代謝及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
慢性腎臟病(CKD)的定義及分期
慢性腎臟病(CKD)是指腎臟損傷或腎功能下降的慢性疾病狀態,這種損傷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如糖尿病、高血壓、腎小球腎炎等,病程通常較長,且會逐漸加重。
CKD分為五期:第一期腎小球濾過率在90ml/min以上;第二期在60-90ml/min之間;第三期在30-60ml/min之間;第四期在10-30ml/min之間;第五期即尿毒癥期,腎小球濾過率在10ml/min以下。
CKD分期主要根據血肌酐的公式計算出的腎小球濾過率進行分析,根據病人的估算腎小球濾過率,可將CKD分為以下五期:Ⅰ期腎小球濾過率90ml/min,有血尿、蛋白尿,或其他腎臟形態和功能的改變;Ⅱ期腎小球濾過率60-90ml/min;Ⅲ期腎小球濾過率30-60ml/min;Ⅳ期腎小球濾過率10-30ml/min;Ⅴ期即尿毒癥期。
慢性腎臟病的嚴重程度用CKD分級,1期基本正常,5期即尿毒癥,具體通過肌酐清除率來檢查,1-4期不算尿毒癥。
腎小球濾過率的檢測現狀
腎小球濾過率檢測是評估腎臟功能的重要指標,傳統上,外源性標志物腎清除率測定方法被認為是評價GFR的“金標準”,但存在諸多不足。
內源性標志物是評價腎小球濾過功能實驗中最常用的指標,理想內源性標志物應具備以下特點:① 穩定的生成率;② 穩定的血濃度,不受其他病理變化的影響,不與蛋白結合;③ 腎小球自由濾過;④ 腎小管不分泌、不重吸收;⑤ 無腎外清除。
濾過率臨床意義主要在于評估腎臟功能,尤其是通過評估GFR(腎小球濾過率)和CFR(濾過系數)對診斷腎病、腎衰竭等疾病具有重要意義,GFR的高低與年齡、性別、體重等多因素相關,因此在評估時需考慮這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