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望岳的第3和第4句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1、最后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 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產生了登臨的愿望。“會當凌絕頂”中的“凌”字,表現了作者登臨的決心和豪邁的壯志。“一覽眾山小”,寫詩人想象中登上絕頂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顯得低小,以此襯托出泰山的高大。
2、“夫如何”非常傳神地抒發了詩人乍見泰山時的激動喜悅、驚嘆揣摩之情。第二句則大筆揮灑出一片青翠山色,顯示出泰山的高大雄偉。 頷聯兩句,從近望的角度寫泰山神奇秀麗巍峨高大的形象。“鐘神秀”寫泰山的神奇秀麗;“割昏曉”寫泰山的雄偉闊大。
3、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的思想情感。出自:《望岳》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五言古詩。原文: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登上泰山所有的美景盡收眼底改成比喻?
1、滿山遍野的花、草和巖石,為泰山編了個樸素的花環。巖石好像一顆顆寶石,點綴著泰山這位美麗的姑娘。再往上爬,就能見到幾只小鳥站在枝頭唱歌,仿佛在為游客加油。到了中天門,一條條通往南天門的索道掛在兩座山之間,被濃霧罩著,若隱若現。坐在纜車上,泰山的景色盡收眼底。
2、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覽無余,表面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孔子通過登山,象征著在不斷突破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來觀看世間的變幻紛擾。視點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3、*** 在泰山頂上看日出真是壯觀而動人心弦,隨著旭日發出的第一縷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從而使東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漸轉為魚肚白、紅色,直至耀眼的金黃,噴射出萬道霞光,最后,一輪火球躍出水面,騰空而起,整個過程象一個技藝高超的魔術師,在瞬息間變幻出千萬種多姿多彩的畫面,令人嘆為觀止。
4、我好像登上泰山俯視人間美景,一切那樣絢麗,一切那樣迷人。俯視的造句有:仰望天空時,什么都比你高,你會自卑;俯視大地時,什么都比你低,你會自負;只有放寬視野,把天空和大地盡收眼底,才能在蒼穹泛土之間找到你真正的位置。無須自卑,不要自負,堅持自信。勵志名言。
5、比喻對高尚的品德的仰慕。同“高山仰止”。高山巍峨,雄偉的山峰俯瞰歷史的風狂雨落;暮色蒼茫,任憑風云掠過。堅實的脊背頂住了億萬年的滄桑從容不迫。每天像登山一樣活著吧,慢慢地、堅持不懈地攀登,還要記得欣賞每一瞬擦身而過的風景。
《《望岳》》古詩原文及翻譯
古詩原文: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翻譯:遠遠望去,泰山氣勢雄偉,蒼翠的山色綿延至齊魯大地。大自然賦予它神奇秀麗的景色,山勢南北不同,一面明亮一面陰暗,如同被分割的黃昏與黎明。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一春。
原文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譯文 五岳之首的泰山的怎么樣?在齊魯大地上,那蒼翠的美好山色沒有盡頭。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象全都匯聚其中,山南山北陰陽分界,晨昏迥然不同。
登上泰山感慨的句子
爬上泰山頂,我終于知道啥叫克服困難,才有收獲。登泰山而知天下小,觀世故方覺情不易。泰山之奇觀,盡在泰山頂。我們登上泰山頂,舉目遠眺,只見山外有山,景外有景,無限風光,攝人心魄。泰山的美麗風光令人向往、贊美、真不愧為五岳之首。
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間。高臥今何在,東山似此山。陽光正好說是去爬泰山,實際上是去拍照的就差大哥了看各種擺拍!泰山之美,美在滔滔山林。爬泰山看風景,處處好風光,此處宜散心。爬上泰山頂,我終于知道啥叫克服困難,才有收獲。不怕泰山多高,只怕腳停留。
在陽光下,遠山就像洗過一樣,歷歷在目,青翠欲滴,看上去好像離眼前近了許多,也陡峭了許多。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撥開云霧,好山好水盡收眼底,俯仰天地間,云海霧茫茫。
在泰山山腳下向上望,只見它連綿起伏,氣勢雄偉。泰山樹木長得郁郁蔥蔥。雪白的云朵圍繞著山頂,像是給泰山戴上了雪白的絲巾。十八盤是泰山最險的一條山路,共有石階1600余級,兩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盤路鑲嵌其中,遠遠望去,恰似天門云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