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界橋之戰合戰
界橋南二十里,公孫瓚集結三萬余兵馬,分為左右兩翼,每翼五千騎兵,白馬義從作為核心主力,由公孫瓚親自率領。麴義則以八百「先登死士」步兵和數千弩兵迎戰,面對公孫瓚的輕敵,他巧妙部署,步兵成功牽制騎兵,利用弩兵的遠程攻擊,射殺了一千多敵軍,包括嚴綱在內。
這兩個軍事聯盟的戰爭,也多體現于與周圍軍閥的各自為戰,比如孫堅犯襄陽;曹操征陶謙;袁術與曹操的“封丘之戰”;袁紹和公孫瓚的“界橋之戰”、“龍湊之戰”、“巨馬水之戰”等等。
近日南飛兄與老不看兄在公孫瓚與袁紹的界橋之戰上,作了不少討論,中間也關系到一些克制騎兵作戰的問題,所以作為另一當事人,今天我也出來說說我對?義破公孫瓚白馬義從的個人看法。先看相關原文:“公孫?擊青州黃巾賊,大破之,還屯廣宗,改易守令,冀州長吏無不望風響應,開門受之。
三國界橋之戰是什么?橋之戰簡介
1、界橋之戰。中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期,袁紹與公孫瓚為爭奪冀州而開打的戰爭,為各地諸侯爭奪地盤明顯化的第一次會戰。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冬,公孫瓚屯兵磐河,袁紹在界橋應戰。此戰之后雙方仍然爭戰不斷,如龍湊之戰、巨馬水之戰,歷時兩年,以雙方互相耗盡兵糧及董卓借漢獻帝之名遣使和解告終。
2、歷史上的界橋之戰 戰事的起因是公孫瓚弟弟公孫越之死。
3、橋之戰是三國前期。嚴格來說應該是東漢末年的一場戰役。理論上來說這場戰斗沒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到了《三國演義》就變得很奇怪了。怎么奇怪了?袁紹與公孫瓚說到袁紹的來歷,很多時候人們會把他和第四官員袁世凱聯系在一起。袁紹雖然出身于袁氏家族,但實際上卻是出身于平民家庭。
4、不過就如官渡之戰一般,界橋之戰是防守戰的勝利,并沒有傷及公孫瓚的根本。不久之后,公孫瓚就找回了場子,獲得了一次對袁紹的大勝,就是史料記載相當有限的巨馬水之戰。
麴義的界橋之戰:三國第一場步兵克騎兵之仗
1、在《三國演義》第七回中,袁紹和公孫瓚在磐河發生大戰。這場戰役中有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一度大敗公孫瓚,卻被趙云挺槍躍馬,戰不數合,一槍刺于馬下,從此就結束了打醬油的一生。此人就是麴義。其實,麴義此人是三國初期,河北最有名的悍將,他的名聲遠在顏良、文丑之上,更不要說趙云了。
2、麴義的步兵可沒那么多講究,攆在潰敗的騎兵屁股后面直沖公孫瓚的中軍,袁紹的主力自然隨后跟上,公孫瓚徹底失去這一戰的勝機。總體來說,界橋之戰中,袁紹勝在麴義大膽、心細,將劣勢變為優勢。公孫瓚則敗在自大方面,若不是一股腦令騎兵沖陣,而是步兵出擊,騎兵圍剿袁紹兩翼,勝敗還真難說。
3、麴義趁機乘勝反攻,一舉擊敗公孫瓚,贏得界橋之戰勝利。以步克騎本身就是軍事上的一大難題,況且麴義還擊敗的是數一數二的白馬義從,可見其軍事能力之強,不愧是河北第一猛將。三,自傲被害 初平四年(193年),公孫瓚殺害頗有威望的幽州牧劉虞,導致自己聲威大損。
4、麹義的士兵鎮靜地俯伏在盾牌下,待敵騎沖到只距離幾十步的地方,一齊跳躍而起,砍殺過去;與此同時,千張強弩齊發,向白馬義從射去。公孫瓚的軍隊遭到意想不到的打擊,全軍陷入一片混亂,騎兵、步兵都爭相逃命。麴義的軍隊則越戰越勇,臨陣斬殺了公孫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斬殺千余人,又乘勝追到界橋。
5、這場實力懸殊的較量,結果卻令人意外。公孫瓚派出白馬義從從兩翼迂回包抄,夾擊麴義,麴義命令士卒埋伏在盾牌后面,等騎兵接近后忽然出擊,萬箭齊發。結果公孫瓚騎兵傷亡慘重,被迫撤退,麴義乘勢追殺,將公孫瓚的主力殺得大敗。
6、界橋之戰很少被提起,但這其實是一場非常經典的戰役。袁紹一方以少勝多,而且是用步兵和弩兵戰勝了公孫瓚強大的騎兵,使得戰事非常具有研究意義。
界橋之戰背景
這次事件不僅加深了公孫瓚與袁紹之間的敵對關系,也為后來的界橋之戰埋下了伏筆,展示了公孫瓚在對抗袁紹過程中的堅決和策略。
袁紹大驚,為了取悅公孫瓚,緩和局勢,他拔擢公孫瓚的從弟公孫范為勃海太守,但公孫范一到勃海,卻立即倒戈。初平二年(191年),公孫瓚攻破青州、徐州黃巾軍,兵勢日益強盛,進駐界橋(故址在今河北威縣境內)。
袁紹最初的戰略就是統一河北,然后再渡河南下,他與公孫瓚是你死我活的關系。公孫瓚失敗,給袁紹提供了主動進攻的機會。在這樣的背景下,巨馬水之戰發生了。
初平二年十一月到初平三年四月,袁紹和公孫瓚之間爆發了“界橋之戰”,河北兩個比較強大的軍閥開始交戰,加上盤踞在太行山脈中的黑山軍以及復起于青州、徐州的青州黃巾的參與,波及范圍非常廣。
閑話《資治通鑒》之四百八十六——界橋之戰
界橋之戰顯示了麹義卓越的戰術智慧,他能在劣勢情況下以遠程攻擊取得勝利,這在冷兵器時代尤為不易。這場戰役打破了公孫瓚的神話,動搖了冀州諸城對他的信心,預示著局勢的轉變。盡管公孫瓚損失不小,但并未全軍覆沒,而袁紹雖艱難獲勝,卻為此后的官渡之戰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