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疑似病例的概念
- 2、疑似病人與密切接觸者的差異
- 3、疑似病例的定義
- 4、傳染病報告卡中病例的分類
- 5、疑似病例的識別標準
- 6、符合疑似病例條件的患者類型
疑似病例的概念
疑似病例是指在發病初期,與新冠病毒感染者有過接觸,或在接觸病例后出現發熱等新冠肺炎相關癥狀的患者,這些癥狀與新冠病毒感染極為相似,故需通過檢查進一步分析確認,疑似病例的特異性抗體檢測結果通常為陽性。
在疫情期間,疑似病例與確診病例的區分在于,疑似病例的病情尚不明確,實驗室檢測結果可能為陰性,需進一步確認,確診病例的病情明確,實驗室檢測結果呈陽性,并由專業醫生確診。
疑似病例指出現與新型冠狀病毒相似的癥狀,但尚未確診,需進一步檢查以確定是否為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導致的疾病,疑似病例需及時隔離治療,以防止疫情擴散,在處理疑似病例時,需保持冷靜和理性。
在診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時,初步判斷或可能診斷被稱為疑似病例,明確診斷則稱為確診病例,部分疑似病例最終確診為新冠肺炎,部分則被排除。
疑似病人與密切接觸者的差異
密切接觸者是指與病例(包括疑似、確診病例、無癥狀感染者)接觸,但未采取有效防護措施的人群,接觸形式包括共同工作、生活、學習等,醫院內接觸,如醫護人員為病人提供診療護理,病房中的親屬或其他病人等,也屬于密切接觸者。
若與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在癥狀出現前5天或無癥狀感染者標本采樣前5天開始近距離接觸,且未采取有效防護措施,如共同生活、同乘交通工具等,則被判定為密切接觸者。
密切接觸者是指與新冠病毒確診者或疑似病例有密切接觸的人群,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較高,需進行核酸檢測排除。
密切接觸者是指在同一個空間、單位、建筑、樓棟中,發病前4天內與病例接觸的人,與新冠確診患者或疑似患者,以及核酸檢測陽性者在同一辦公場所工作,或共同生活、進餐,或同乘交通工具、同住病房、進行護理等,均可能被判定為密切接觸者。
疑似病例的定義
1. 疑似病例指生命體征、外表癥狀等與某疾病非常相似,疑似病例是根據某傳染病的臨床表現和流行病學史進行診斷,尚未進行實驗室檢查,即臨床診斷病例,若確診,則轉為正式病例(確診病例)。
2. 疑似病例是指在發病前一段時間與新冠病毒感染者有過接觸,或在接觸病例后出現發熱等癥狀的患者,這些癥狀與新冠肺炎相似,需通過檢查進一步分析確認,疑似病例的特異性抗體檢測結果通常為陽性。
3. 疑似病例與確診病例的定義:疑似病例指根據臨床癥狀、流行病學史和初步實驗室檢查,懷疑有某種疾病的可能,但尚未達到確診標準的病例,確診病例則是通過一系列醫學檢查和診斷手段,明確疾病診斷的病例。
4. 根據《關于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三版)》,疑似病例(原觀察病例)需同時符合以下兩個條件:流行病學史(發病前兩周內有武漢市旅行史或居住史;或發病前14天內接觸過來自武漢的發熱伴有呼吸道癥狀的患者,或有聚集性發病)。
傳染病報告卡中病例的分類
1. 常見的傳染病病例分類:確診病例、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
2. 傳染病報告制度包括常規疫情報告、特殊疫情報告以及傳染病菌種、毒種丟失的報告,常規疫情報告要求對甲、乙、丙類傳染病進行填報,使用統一格式的報告卡,確保信息準確完整,并由填報人簽名。
3. 甲類傳染病(霍亂、鼠疫)、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時,或發現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發時,應于2小時內將傳染病報告卡通過網絡報告。
4. 法定報告的傳染病種類:甲類傳染病包括鼠疫、霍亂;乙類傳染病包括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部分疾病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特定時期被視為重點監測對象。
5. 甲、乙、丙類傳染病,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報告卡》的要求填報,報告卡統一用A4紙印制,使用鋼筆或圓珠筆填寫,項目完整、準確、字跡清楚,填報人簽名,傳染病報告病例分為實驗室確診病例、臨床診斷病例和疑似病例。
6. 對于甲類傳染病,包括霍亂和鼠疫,發現病例的責任報告人需要在2小時內通過網絡報告傳染病報告卡,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以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一旦發現,也應在2小時內完成網絡報告。
疑似病例的識別標準
1. 疑似病例指個體表現出與特定疾病相類似的癥狀和生命體征,如體溫超過38℃,伴隨咳嗽、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癥狀。
2. 在發病十天內,有與已確診患者的接觸史,如照顧患者、同住,或直接接觸其呼吸道分泌物和體液。
3. 在發病十天內曾訪問過病例集中地區,即受影響區域。
4. 新冠肺炎疑似病例需符合流行病學史中的任意一條,以及臨床表現中的任意兩條。
5. 結合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綜合分析,疑似病例需同時符合以下兩點:發病前14天曾經接觸過發熱伴有呼吸道癥狀的患者,或有聚集性發病;臨床表現有發熱,但部分患者可能沒有發熱癥狀,但有肺部影像學特征,如胸片或CT顯示肺炎表現。
6. 在發病前14天與新冠肺炎感染者有接觸史,在發病前14天接觸過來自疫區的病人或來自疫區發熱、呼吸道癥狀的患者,聚集性發病的特點,臨床表現包括發熱或呼吸道癥狀,具有上述新冠肺炎CT影像學標準,血常規可見淋巴細胞計數減少,白細胞總數及正常或降低。
符合疑似病例條件的患者類型
1. 疑似病例指生命體征、外表癥狀等與某疾病非常相似,疑似病例是根據某傳染病的臨床表現和流行病學史進行診斷,尚未進行實驗室檢查,即臨床診斷病例,若確診,則轉為正式病例(確診病例)。
2. 疑似病例是指在發病前一段時間與新冠病毒感染者有過接觸,或在接觸病例后出現發熱等癥狀的患者,這些癥狀與新冠肺炎相似,需通過檢查進一步分析確認,疑似病例的特異性抗體檢測結果通常為陽性。
3. 疑似病例與確診病例的定義:疑似病例指根據臨床癥狀、流行病學史和初步實驗室檢查,懷疑有某種疾病的可能,但尚未達到確診標準的病例,確診病例則是通過一系列醫學檢查和診斷手段,明確疾病診斷的病例。
4. 疑似病例需同時符合以下兩點才能確定:流行病學史(發病前14天曾經接觸過發熱伴有呼吸道癥狀的患者,或有聚集性發病);臨床表現(有發熱,但部分患者可能沒有發熱癥狀,但有肺部影像學特征,如胸片或CT顯示肺炎表現)。
5. 密切接觸者是指與病例(包括疑似、確診病例、無癥狀感染者)接觸,但沒有采取有效防護措施的人群,接觸形式包括共同工作、生活、學習等,是醫院內的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