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刺選方
皂刺選方在中醫治療中應用廣泛,用以治療多種病癥,以下列舉幾種皂刺選方及其用法。
1. 治療癰疽惡毒:取皂角刺飛尖50克,乳香、沒藥、當歸、川芎、甘草各10克,白芷、花粉、金銀花各25克,用水和酒各二碗,煎至一碗半,毒在上者,食后服用;毒在中者,半飽時服用;毒在下者,空腹時服用,未成者可消,已成者即潰。
2. 針對癰疽惡毒,若在外部四肢、肩背或肚腹部位,疼痛腫大,可選用皂角刺飛尖一兩,配以乳香、沒藥、當歸、川芎、甘草等,各取二錢,再加入白芷、花粉、金銀花各五錢,煎煮時,水和酒各取二碗,煎至一碗半。
3. 皂角刺本身并不具備毒性,但使用時需注意藥物間的相互作用,以免產生不同的毒性,掌握皂角刺的正確使用方法至關重要。
4. 《圣惠方》中的皂莢刺丸,由皂角刺、臭樗皮、防風、赤芍藥、枳殼等藥物組成,搗碎后與醋混合熬成膏,加入剩余藥物,和丸,每餐前用防風湯送下二十丸。《藺氏經驗方》介紹了一種治療腹內生瘡在腸臟的方法,使用皂角刺煎煮成藥液,不飲酒者可用水煎。
5. 《醫鑒初集》中記載:治癌瘭惡瘡,用皂角刺(燒存性,研)少許,白及少許,為末,敷之。(《仁齋直指方》);治婦人乳癰,用皂角刺(燒存性)50克,蚌粉5克,和研,每服5克,溫酒下。
痤瘡屬于瘡毒的一種嗎?
痤瘡是瘡毒的一種表現形式,瘡毒是中醫術語,泛指皮膚感染性疾病,包括癰、疽、疔、癤等,痤瘡,即痘痘,是毛囊皮脂腺單位的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常見于青少年,對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響較大,青春期后,痤瘡往往能自然減輕或痊愈。
痘痘(痤瘡、粉刺)的內因是內熱過重,外因是清潔不夠、毛孔不暢,與角質較厚也有關系,治療痤瘡需根據這些原因針對性解決,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癰疽瘡毒的癥狀有哪些?
癰疽瘡毒的癥狀主要包括:
1. 局部紅腫、疼痛、發熱,嚴重時可能出現膿包。
2. 全身癥狀,如發熱、惡寒、頭痛、惡心等。
3. 局部淋巴結腫大。
4. 若膿液排出通暢,則腫消痛止,全身癥狀也隨之消失。
什么是瘡毒?
瘡毒是中醫術語,泛指皮膚感染性疾病,包括癰、疽、疔、癤等,瘡毒多因身體虛弱或外傷感染而引起,表現為皮膚紅腫、疼痛、潰爛等癥狀。
瘡毒是中醫常見的病癥之一,也是古代黃歷常出現的詞語,在黃歷上,瘡毒通常被認為是不吉利的預兆,特別是在農歷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等月份,更需要預防和注意。
外用紫金錠外用對癰的治療效果如何?
外用紫金錠對癰的治療效果較好,紫金錠具有解毒、消炎的作用,適用于癰疽瘡毒、蟲咬損傷、無名腫毒等,使用時,洗凈患處,將藥錠研碎,用溫水或白醋調敷,用藥期間,忌煙、忌酒、及生冷食物,宜清淡。
治療癰、疽、疔、癤有哪些偏方?
1. 生芋頭治指頭疔:取生芋頭,加食鹽少許搗爛,敷于患部,每天更換2次。
2. 蒲公英糊劑治蛇頭疔:取干蒲公英適量,甘油、75%酒精(比例為1:3)適量,制成糊劑,敷于患部。
3. 黃蠟、香油、黃丹:化開藥物,收存瓶中儲存,每日外部涂抹。
4. 蟾酥、白面、朱砂:加水調成丸子,大小如麥粒,每日根據病情選擇服用劑量。
5. 抗生素治療:選用紅霉素、氨卞青霉素或頭孢類抗生素等藥物。
6. 局部治療:采用50%硫酸鎂濕熱敷或70%酒精濕敷。
7. 外用藥物治療:外敷邱藥堂邱記膏藥,可拔毒生肌,消淤止痛,清熱利濕,散堅消腫,化腐斂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