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白劇的白族簡介
- 2、白族民間舞蹈的種類及特點淺析
- 3、白族舞蹈的特點
- 4、白族民間舞蹈“繞三靈組舞”
白劇的白族簡介
白劇-大理白族舞蹈,大理白族白劇,亦名“白戲” 。原名吹吹腔,簡稱“吹腔” ,大理白白劇是在1958 年以來吸收了大理白族大本曲的曲調、是大理白族的一些音樂舞蹈及云南滇劇音樂等而發展起來的新劇種。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貴州、湖南等省。據文獻記載,白族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馬三大支系,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古代白族有音樂舞蹈相結合的踏歌。民間流傳的《創世紀》長詩,敘述了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追述了白族在原始社會“天下頂太平”、“不分貧和富”、“百姓肥胖胖”的沒有階級壓迫剝削的平等生活。
白族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馬三大支系,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白劇 白族,是流行在云南大理地區的少數民族劇種。白劇與白族民間歌舞“打歌”有關,它是由明代洪武年間從內地傳入大理地區的吹吹腔戲和大本曲劇合流而形成。
白族民間舞蹈的種類及特點淺析
至今流傳在山區的各種原始舞蹈種類還有鳥獸類舞蹈、踏歌舞、巫舞、踩牛舞。如鳥獸類舞蹈為無歌相伴的純舞蹈,流行于怒江勒墨白族青年婦女中。
劍川東山的打呀撒塞,動作簡單古樸。更多地保留了白族原始歌舞的特征。龍獅舞也是古老的白族民間舞蹈。白族地區古代湖澤遍布,不僅龍的神話傳說特別多,且樓堂亭閣多有龍的雕刻。
白族民間舞蹈(包括民俗活動),通常都在三種特定情況下進行: 第一種是在傳統節日中表演。白族民間節日很多,除與漢族相同的傳統節日外,還有本民族獨有的本主節、三月街、火把節、拜二月、石寶山歌會等二十多個。
當快節奏和跳轉動作時,上述動作特征相對減弱。手部動作:以右手持霸王鞭中部,用手腕、手指及上下臂的旋轉變化動作與上下身動作配合呼應。左手一般是空手或執一巾揮舞。舞蹈時眼隨鞭走,頭部隨眼睛視向變化。 承”。
特點 特色服飾:白族人的傳統服飾非常獨特,女性常穿著繡有花鳥圖案的彩色上衣和長裙,男性則穿著短褂、長褲和頭巾。發型與裝飾:白族人喜歡將頭發梳成辮子或打結,并佩戴銀質或珍珠等裝飾品。
白族舞蹈的特點
1、白族民間舞蹈種類(一)風格特點舞蹈主要是以道具為主。動作幅度較大,表現力較強,身體靈活自如,體態輕盈,在動作變化中連續跳躍、擰身、翻身、擺胯、甩臂等。
2、下身動作:一拍一次的坐胯屈伸,形成富有彈性的上下顫動感,即前半拍下屈,后半拍上伸。當快節奏和跳轉動作時,上述動作特征相對減弱。
3、孔雀舞繼承了白族傳統的宗教人文精神,充分體現了白族“和諧共生、自然與人民和諧和共生”的文化理念。
4、在一個銅扣飾上,鑄有八人組成的歌樂舞組合圖像。至今流傳在山區的各種原始舞蹈種類還有鳥獸類舞蹈、踏歌舞、巫舞、踩牛舞。如鳥獸類舞蹈為無歌相伴的純舞蹈,流行于怒江勒墨白族青年婦女中。
5、性格開朗、豪爽豁達、詼諧風趣、好客敬賓是白族人民世代相傳的民族美德。“霸王鞭舞”熱烈鮮明、流暢規整、含蓄風趣等外部動作特點無一不是這種民族個性的反映。是白族先民原始巫教崇拜的遺風。
6、白族舞蹈,跳式有《大蹁四門》、《小蹁四門》。舞中有“對打”,“靠背打”、“腳勾腳轉打”。動作弧度大。舞姿歡快,奔放,無論跳、轉、打都極富節奏感。
白族民間舞蹈“繞三靈組舞”
“繞三靈組舞”是在繞三靈節日中具有群眾性的組合舞蹈,至今仍廣泛流傳在大理洱海周圍的白族農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