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樓賦原文及翻譯詳解
1、登樓賦原文及翻譯:《登樓賦》原文如下: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仙籞以通浦兮,倚曲江之清流,邈高隅之凌虛兮,眺飛閣之崢嶸,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人亦有言,農談有亮,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郭而開襟。
2、登樓賦原文及翻譯:《登樓賦》原文續: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
3、《登樓賦》原文:《登樓賦》原文同上。
4、賦登樓背景:東漢末年,天下紛擾。“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避亂荊州,依附劉表,曾登城樓作《登樓賦》,抒發其進退兩難的憂慮之情,長劍倚天:比喻王粲卓越的軍事才能和英勇的氣概,扁舟:借用了春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攜西施泛舟五湖的典故,譯文:日月如蟻行,世事如夢消,君觀窗外江水,滾滾東逝。
5、登樓賦翻譯及注釋:翻譯為:登上這座樓向四周眺望,暫時在閑暇的時光中排解憂愁。(我)觀察這座樓宇所在的位置,實在明亮寬敞,少有可比的,帶著清澈的漳水通往浦口,依靠著曲折的沮水的長洲。
登樓賦譯文賞析
《登樓賦》譯文:登上這座樓向四面展望,借閑暇日子來消除憂愁,觀察這座樓的所處位置,實在顯明寬敞而很少有匹敵的對手,攜帶著清澈漳水的浦口,倚臨著彎曲沮水的長江,北邊是低平的廣袤原野,西邊連接著高峻的昭丘,花朵和果實遮蔽了田野,黍稷布滿了田地。
高中語文讀本第四冊 文言文譯文:《登樓賦》譯文:登上這座樓向四面瞻望,暫借假日銷去我心憂,觀察這里所處的環境,寬闊敞亮再也很少有同樣的樓,漳水和沮水在這里匯合,彎曲的沮水環繞著水中的長洲,樓的北面是地勢高平的廣袤原野,面臨的洼地有可供灌溉的水流。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文言文的類型繁多,我所收集整理的《登樓賦》文言文翻譯,供大家閱讀與收藏。
辛棄疾《水調歌頭·送楊民瞻》原文及翻譯賞析
辛棄疾的《水調歌頭·送楊民瞻》以其真摯的情感、豪邁的氣概和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著稱,此詞作于南宋淳熙紹熙年間(1189-1190),當時辛棄疾閑居帶湖,詞中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對人生的感慨。
水調歌頭·送楊民瞻原文:日月如磨蟻,萬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滾滾自東流,風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樓春到,老子已裘,歲晚問無恙,歸計橘千頭。
此詞上片描繪了作者對宇宙、人生的感慨,下片則由己及友,表達了對友人歸鄉的祝福和對自己功業未成的憂慮。
詳解:《登樓賦》中典故的運用及其含義
1、在《登樓賦》中,王粲運用了多個典故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鐘儀被囚禁于楚秦,表現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莊舄顯赫于越國,卻吟詠鄉音,反映了作者無論身處何種境遇,都難以割舍對故鄉的眷戀。
2、文中提到的“俟河清其未極”和“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表達了作者對國家統一的渴望,以及自己雖懷才不遇,但愿為國家效力的決心。
3、“北彌陶牧,西接昭丘”等典故,反映了作者在動蕩年代中,渴望遇到明君,施展抱負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