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順與筆畫
“甸”字共有七筆畫,其筆順依次為:先是一撇,接著是橫折鉤,然后是一豎,緊接著是橫折,再寫一橫,接下來是豎,最后是一橫,具體筆順名稱如下:
- 撇
- 橫折鉤
- 豎
- 橫折
- 橫
- 豎
- 橫
拼音與釋義
“甸”字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常用字,其普通話讀音有三種:diàn、tián、shèng。
diàn:指古代郊外的地方,田野的出產物,如“郊甸”。
tián:古同“畋”,有打獵之意。
shèng:古同“乘”,古代劃分田、里的單位。
基本含義與引申
在《說文解字》中,“甸”字的解釋為“天子五百里地,從田,包省,堂練切”,其基本含義是指王田,即皇家所有的田地;引申含義則涵蓋了田野的出產物。
常用組詞
以下是一些包含“甸”字的常用詞匯:
- 郊甸:指郊外的田野。
- 甸子:指放牧的草地,多用于地名。
字源與演變
“甸”字最早見于商朝甲骨文,屬于會意字,其字形演變過程中,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其字形逐漸演變,但基本結構保持不變。
偏旁部首
“甸”的偏旁部首是“田”,常見的田字旁的字還有男(nán)、畫(huà)、由(yóu)、申(shēn)、界(jiè)、留(liú)等,這些字大多與土地、田地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