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心理學理論有哪些
常見的心理學理論有:調節——適應理論(TAT)、心理動力學理論、行為主義理論、社會認知理論、偏見主義理論。心理學理論是指眾多心理學家和學者根據自身的研究、實驗、觀察和經驗,提出的有關人類心理、情感和行為的理論。
心理學的理論包括行為主義、心理動力學、認知、人本主義和社會文化理論。這些理論解釋了行為、潛意識、思維、個體發展和社會文化因素對心理過程的影響。
社會文化理論核心觀點:社會文化心理學關注社會和文化因素對個體心理過程和行為的影響。它強調文化差異、社會認知、人際關系和文化影響,以理解人類行為。代表人物:萊文·維果茨基、哈里·康福爾 經典實例:康福爾效人研究。
心理學10個著名理論是:貝爾納效應 即興趣過于廣泛、思維過于發散,對精細、深入的創造是非常不利的。后人就將這種現象稱為貝爾納效應。
心理學10個著名理論是:刺猬理論 刺猬理論,源于刺猬在天冷時彼此靠攏取暖,但保持一定距離,以免互相刺傷的現象。在管理學中,刺猬理論強調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四大主要理論流派:分別是精神分析學派、行為主義學派、人本主義學派和剛興起的認知主義學派。 心理分析學派:介于指導和非指導之間的誘導式的間接指導模式。
色覺的色覺理論
解釋色覺現象及其機制的理論。占主導地位的色覺理論是1807年由T.揚提出、1860年由H.von赫爾姆霍茨發展的三色說和E.黑林1874年提出的四色說。這兩種學說已在新的科學成果的基礎上相互補充,逐步得到了統一。
解釋色覺現象及其機制的理論。占主導地位的色覺理論是1807年由T.楊提出、1860年由 H.von亥姆霍茲發展的三色說和E.黑林1874年提出的四色說。這兩種學說已在新的科學成果的基礎上相互補充,逐步得到了統一。①楊-亥三色說。
楊提出三色理論假定,在人的視網膜中,有三種不同的感受器。每種感受器只對光譜的一個特殊成分敏感。當它們分別受到不同波長的光刺激時,就產生不同的顏色經驗。該理論能很好地說明顏色混合的事實。
揚-赫三色理論對顏色混合問題的圓滿解釋,為色覺的研究和顏色實踐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這一學說也有不足之處,例如,按照這一學說,應該有3種單色盲即紅色盲、綠色盲和藍色盲,而實際上發生的卻是紅綠色盲和藍 *** 盲。
色覺的對立過程理論與傳統色覺理論的區別:①兩者的生理基礎不同。三色說認為,視覺的生理基礎是人的視網膜中的三種不同的感受器,它們具有能感受紅色、綠色和藍色的色素。
心理學科目細分
1、臨床心理學:主要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學前兒童心理學:學前兒童心理學是研究從出生到入學前的兒童心理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
2、* 健康心理學 * 變態心理學 * 病理心理學 * 心理生理醫學 * 心身醫學 * 護理心理學 * 臨床神經心理學 * 針刺鎮痛的心理學研究 * 缺陷心理學:盲人心理學,聾啞心理學等。
3、醫學心理學(medical psychology):研究疾病的診斷、治療、護理、預防中的心理學問題,為人的保健事業服務。它包括病理心理學、臨床心理學、藥理心理學、護士心理學、心理健康咨詢學、心理治療學等分支學科。
4、另外從專業的角度來分,有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生理心理學, 社會 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等大的分類,然后具體再向下還有一些更細的分類。
5、心理學分為四個二級學科:基礎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應用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基礎心理學 基礎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基礎學科。
三色理論是什么
三色論(trichromatic theory)又稱三色說,是由英國科學家托馬斯·楊(T. Young, 1807)提出,是一種重要的色覺理論。
三色原理三色原理是指在任意一個平面圖形中,用三種顏色就可以將圖形分割成相互不相交的部分,使得每個部分內部的顏色都相同,而且每個部分與其他部分的顏色都不同。
原色理論 三原色,所謂三原色,就是指這三種色中的任意一色都不能由另外兩種原色混合產生,而其它色可由這三色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出來,色彩學上將這三個獨立的色稱為三原色。
光譜曲線還表明,不同波長的光造成3種錐體細胞不同強度的反應,三者的興奮比例決定了我們看到的是什么顏色。神經生理學的這些發現有力地支持了揚-赫三色理論。
但由于光的波長不同,其中一種纖維興奮特別強烈。另外兩種纖維也同時興奮,就有了明度感覺。紅、綠兩種纖維或綠、藍兩種纖維同時興奮引起 *** 或青色的感覺。這一學說現稱為楊一赫姆霍爾茲學說,或叫三色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