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
“病入膏肓”這一成語,拼音為[bìng rù gāo huāng],源自古代醫學,在古代,人們將心尖的脂肪稱為“膏”,而心臟與膈膜之間的部位稱為“肓”,這個成語用來形容病情極其嚴重,已經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它不僅用于醫學領域,還廣泛比喻事物或情況已經到了無法挽救的境地。
在中醫理論中,“病入膏肓”意味著疾病已經深入到人體最核心的部位,血脈和筋骨交織,形成了一個復雜且難以治愈的模式,這種情況下,治療往往無濟于事,患者面臨著無法逆轉的絕望。
除了醫學上的含義,成語“病入膏肓”也常被用來形容社會問題、人際關系或其他無法挽回的困境,它提醒我們,面對問題時,應盡早采取措施,避免問題惡化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成語“病入膏肓”出自《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這句話生動地描繪了疾病已經深入到人體最難以觸及的部位,無法通過任何手段治愈。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當時刻警惕,避免讓問題“病入膏肓”,對于個人而言,關注健康,預防疾病;對于社會而言,積極應對問題,防微杜漸,才能確保一切處于可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