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白族火把節介紹
- 2、白族的火把節100字介紹,白族的火把節介紹
- 3、火把節來歷
- 4、有關于火把節的知識
- 5、白族盛大的火把節
- 6、白族火把節的來歷和傳說
白族火把節介紹
1、火把節是白族內部唯一的共同節日,主要見于白族民家、拉瑪和勒墨三大民系。它是白族全年節日中除去漢源節日外最正消祥式最隆重的本土節日,在白族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傳說一:很久以前,白族首領是個英俊勇敢的王子,武藝高強,百戰百勝。
2、白族火把節的來歷和傳說在民間流傳最為廣泛的就是說火把節起源于“火燒松明樓”的故事。
3、火把節是白族的傳統節日,屆時男女老少都會聚集一堂進行祭祖活動。 在節日中,人們會通過拜火把、點火把、耍火把和跳火把等活動,來預祝五谷豐登和六畜興旺。 白族火把節的日期定于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五日。在這一天之前,全村人都會豎起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
4、火把節是白族的傳統節日,節日當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過拜火把、點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動,預祝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節日在當日白天做準備,在太陽落山后開始啟動。火把節最早的記載見于南詔時期白族創作的漢詩中。當時火把節的時間在冬天。而今天的火把節則移到夏天。
5、火把節 火把節,一些民族又稱星回節,是云南少數民族(例如彝族、白族)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節期一般是農歷的六月二十五,也有在六月二十四過節的。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并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于大理城西,然后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
6、火把節是云南、貴州、四川等彝族、白族地區的民俗。火把節是涼山彝族自治州最富有民族特征的節日,節日期間,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豎立寨中,青年男女在寨中大火把周圍彈唱、跳舞,還有賽馬、 *** 、射箭、摔跤、拔河、蕩秋千等娛樂活動,并開設貿易集市。
白族的火把節100字介紹,白族的火把節介紹
1、白族火把節作文(1) 南方許多民族有一個共同的節日——火把節。火把節通常在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舉行,其中以彝族、白族和納西族的火把節最為隆重。
2、鄧賧詔皮邏登的妻子,白潔夫人預知丈夫將遭遇不測,力勸他不要參加宴會,但皮邏登不聽,最終在松明樓喪生。白潔夫人憑借鐵鐲辨認出丈夫的遺體。皮邏閣隨后欲強占白潔夫人,她在守孝百日后投洱海自盡。為了紀念白潔夫人,當地人民將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五日定為火把節,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3、彝族地區素有“火之故鄉”的美譽,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著先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音樂舞蹈傳統和口頭藝術,在火把節習俗形成的歌調、傳說乃至史詩表演等也當屬“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宗重要傳承。
4、火把節是我國西南彝、白、僳僳、佤、布朗、納西、拉祜、普米等族的傳統節日,各地節期不一。云南白族、彝族一般在每年6月24日前后,貴州彝族多在6月初6。節日由來傳說不一。白族傳說是漢朝副將郭世忠殺死大理酋長曼阿那,酋長妻子河南為復仇自盡。
火把節來歷
火把節的來歷記載 其實在歷史上還有專門的史料記載過火把節的。那時候火把節叫做是星回節這樣美麗詩意的節日,是一個非常浪漫的節日。五代時蜀國佚名氏的《玉溪編事·震旦》中有這樣的記載:唐時南詔以十二月十六日為星回節,是日游于避風臺,命清平官賦詩,其中的整個星回節就是我們現在的火把節。
那天正值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從此,每年的這天,彝族人民家家戶戶點燃火把以示紀念,相沿成習,遂為火把節。
火把節的來歷一 相傳,火把節的由來與諸葛亮有關。很久以前,云南維西地區的百姓主要靠打獵捕魚為生。有一年,諸葛亮率兵來到這里。在一次慶祝戰勝大鬼主(古代彝族奴隸主)的酒席上,諸葛亮了解到當地百姓不會耕種水稻,他就率領大家刨土、搬石頭、壘田埂、修水渠,同時派人去四川拉稻種。
納西族的傳說中,天神子勞阿普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于是派人將人間燒成火海。然而,老天被人類之間的感性所感動,將天神的惡行告訴了人們,并教導他們每年六月二十五在家門口點燃火把,就能避免災難。于是,火把節就誕生了。 火把節的來歷記載 實際上,火把節在歷史上還有專門的史料記載。
有關于火把節的知識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 *** 、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
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騷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動有 *** 、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彝族火把節是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流行于云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族也過這一節日。火把節多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舉行,節期三天。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語支的民族都要過火把節。
知識鏈接:火把節的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兩人都有拔山的力氣。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是阿體拉巴有急事要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既然以鐵餅為飯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
火把節小知識:火把節古代又稱“星回節”。節日的起源說法各不相同:納西族是為紀念一位保護人間五谷豐收而犧牲的天將;僳僳族是為歡迎諸葛亮南征而點燃火把前去驅散前進路上的瘴氣,趕走猛獸;彝族是為除蟲害、慶豐收;彝族支系撒尼人則是為慶賀撒尼英雄用羊角火燒死欺壓撒尼人的魔王。
火把節習俗和傳說的形成,與族源相同的彝語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關,其中尤以對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聯系,在西南彝語支各民族的火把節活動中仍保持著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災,滅蟲保苗、催苗出穗、祈求豐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間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觀念就是趨吉避兇。
白族盛大的火把節
火把節最早的記載見于南詔時期(迄今1000多年前)白族創作的漢詩中。當時火把節的時間在冬天。而今天的火把節則移到夏天。原因待考。風俗 火把節是白族的傳統節日,節日當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過拜火把、點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動,預祝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白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火把節是白族內部唯一共同的節日,舉辦時間在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過火把節不管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節日盛裝,并殺豬宰羊來慶祝。
白族火把節是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五日,是白族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男女老少都會聚集在一起祭祖,通過拜火把、點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動,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節日準備主要在白天進行,太陽落山后正式開始。
白族火把節的來歷和傳說
火把節,一些民族又稱星回節,是云南少數民族(例如彝族、白族)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節期一般是農歷的六月二十五,也有在六月二十四過節的。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并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于大理城西,然后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
火把節的由來傳說不一:一說天神與地神斗爭,人們用火把助地神滅蟲戰勝天神;一說出自《南詔野史》及師范《滇系》,這兩書載:南詔首領皮羅閣企圖并吞另五詔,將會五詔于松明樓而焚殺,鄧賧詔妻慈善諫夫勿往,夫不從而被殺,慈善閉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白族火把節的來歷: 根據史籍記載,火把節屬于火崇拜,火把節古稱“新火節”,因為火是光明的象征,代表演理想和希望。其始于時間,應在古代部落時期,古代先民取來火種,重新生火,目的是為了除舊布新,讓火永不熄滅。民間廣泛流傳的起源是“火燒松明樓”的故事。
火把節 火把節,一些民族又稱星回節,是云南少數民族(例如彝族、白族)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節期一般是農歷的六月二十五,也有在六月二十四過節的。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并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于大理城西,然后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
——拉祜族《火把節的傳說》在白族、彝族的火把節傳說中,還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傳說、柏節夫人的傳說和慈善夫人的傳說,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云南的白、彝、納西、哈尼、傈僳、拉祜、普米、漢等許多民族都過火把節,民族不同,過節的日期也不同,但基本在農歷6月24日至26日這幾天,過法和傳說也各有特色。白族火把節在6月25日,對于白族人來說,這是一個僅次于春節的盛大節日。白族火把節源于“火燒松明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