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龍點睛的含義是什么?
“畫龍點睛”這一成語,源自于中國繪畫藝術中的一個小故事,其意在于強調在關鍵之處巧妙地添加一筆,便能使得整個作品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它的含義是指在繪畫或寫作中,通過添加一個關鍵的細節或元素,使作品更加生動、傳神,具有更強的表現力。
從字面上理解,“畫龍點睛”描述的是在已經繪制好的龍的形象上,點染其眼睛,從而使龍的形象瞬間栩栩如生,這個成語后來被廣泛用于比喻在文章或講話的關鍵位置,用簡潔有力的語言點明要害,使內容更加深刻、有力。
畫龍點睛”的出處,有說法是來源于唐代張彥遠所著的《歷代名畫記·張僧繇》中記載的故事,故事講述的是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繪制四條龍,唯獨未點睛,他預言:“點之即飛去。”眾人不信,堅持讓他點睛,結果,張僧繇點睛后,兩條龍騰空而去,未點睛的兩條龍則留在了畫中。
在現代漢語中,“畫龍點睛”這一成語的使用范圍十分廣泛,不僅可以用于形容藝術創作,也可以用于形容講話、寫作、演講等多種場合,其用法多樣,可以作主語、謂語、定語,通常帶有褒義色彩。
“張僧繇”怎么讀?
“張僧繇”的讀音是:zhāng sēng yáo。“張”讀作zhāng(一聲),意為姓氏;“僧”讀作sēng(一聲),意為出家人;“繇”讀作yáo(二聲),意為名字。
張僧繇,南北朝時期梁朝著名畫家,字號不詳,吳郡吳中(今江蘇蘇州)人,他在繪畫領域有很高的成就,擅長寫真、佛像、龍、鷹等題材,作品多作卷軸畫和壁畫,張僧繇在繪畫技藝上的精湛,使他成為了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