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登泰山記第三段從哪些角度
1、登泰山記第三段從正面和側面角度描寫日出。這部分先敘述從京城到泰山的旅程,接著寫登山過程,再寫到達山頂時所見的日出景色。公元1774年冬,姚鼐游泰山后寫了《登泰山記》,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中國文學史上膾炙人口的游記佳作。
2、重點欣賞文中第三段“泰山日出”片斷。請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其余學生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和相應的景物,填出黑板上的表格。
3、比如從京師到泰安,只用“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簡潔生動地點出了季節、路程,并照應了第一段的古長城。又如寫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不僅簡潔,而且生動形象。
登泰山記作者如何描寫日出
1、登泰山記中作者描寫日出的語句為“日上,正赤如丹36,下有紅光,動搖承之?!币馑际翘柹蟻砹?,紅的像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這句話描寫了太陽正出來,顏色赤紅,有紅光托著。
2、登泰山記第三段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給讀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畫面。《登泰山記》第三段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手法將日出描寫得淋漓盡致。
3、登泰山記側面描寫如下:“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边@是側面描寫。于是,呈現出如此美妙的日出圖:冬日清晨,天色剛泛出魚肚白。一行人便攙扶著登上日觀峰,腳下云霧繚繞,耳畔松濤陣陣,坐在日觀亭上,有騰云駕霧之感。
清代姚鼐《登泰山記》,原文翻譯賞析
1、桐城姚鼐記。白話譯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濟水。處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是古代春秋時期齊國所筑長城的遺址。最高的日觀峰,在古長城以南十五里。
2、出處: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原文: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釋義: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3、[編輯本段]譯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向陽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陰山谷中的水流進濟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長城。最高的日觀峰位于長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登泰山記》中作者“五更”即起,不顧“積雪擊面”,面東翹首以待,表現...
姚鼐的《登泰山記》是其代表作之一。登泰山,可記可寫的東西很多,要是信馬由韁,洋洋幾千字亦不為多。以本文而論,登泰山路見何物,路遇何人,與子穎有何談論,泰山有何傳說,有何感慨,可挑可揀。但作者卻只寫了“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和“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兩句,算是路途所見。
D.“皆不及往”是指因為道偏僻不能去參觀泰山上的建筑群、石刻等古跡。
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頂,第二天即除夕日(當年十二月?。┪甯鼤r分夕即與朱子穎到日觀峰上的日觀亭,坐候日出。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風雪交加,一與泰山道上“迷霧冰滑”照應,一派寒冬景象。自日觀亭向東望去,山谷中云霧彌漫,即所謂“云海”。
《登泰山記》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間創作的泰山題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觀賞日出的經過,描寫了泰山的雄奇形勢,并考察糾正了泰山記載的錯誤,文字簡潔生動,寫景尤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沒有什么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桐城人姚鼐記述。 登泰山記對照翻譯: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
另外,作者在此文中,也體現出了”義法“這一修辭理念。也即”言有物“,二言有序二。作者邊登山,邊寫泰山之景物,并且作者又按照合理的順序描寫登山之景物。這種寫法正反映了姚鼎重學問、重考據的桐城派的古文特點。姚鼎的《登泰山記》是中國散文史上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