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簡析
《登鸛雀樓》出自蘇教版國標本二年級上冊的第17課,作者王之渙,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壯闊的自然景象,同時表達了詩人登高遠望的豪情壯志,前兩句描繪景色,后兩句抒發感想,富有哲理。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3、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通過展示鸛雀樓的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入課題《登鸛雀樓》。
2、朗讀詩歌:引導學生朗讀詩歌,注意語調、節奏和情感表達。
3、理解詩意:講解詩歌內容,引導學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4、背誦詩歌:讓學生跟讀、齊讀,直至能夠獨立背誦。
5、拓展延伸:引導學生思考詩歌中的哲理,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詩人的精神。
課堂活動
1、配音朗讀:為學生配樂、配錄像,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詩句中的畫面,加入自己的感情和動作。
2、角色扮演:讓學生扮演詩人王之渙,感受詩人的情感和抱負。
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登鸛雀樓全詩的意思
譯文
夕陽依傍著山巒漸漸下落,滔滔黃河朝著大海洶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解釋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登高望遠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贊嘆,以及對追求更高境界的渴望,詩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寓意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鼓勵人們不斷追求進步。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
2、白日:太陽。
3、依山盡:依傍青山盡頭。
4、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此句意為黃河向大海奔流而去。
二年級需要背的古詩
1、《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3、《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二年級語文單元知識點歸納
識字
1、宜 實 色 華 谷 金 盡 怪 豐 壯
2、波 浪 燈 作 字 蘋 麗 勞
3、尤 其 區 巨 它 安 塊 站
4、已 甲 豆 識 紛 經 如 好 娃 洼
背誦課文
背誦《秋天的圖畫》全文,《黃山奇石》選擇喜歡的段落背誦。
易讀錯、易寫錯的字
1、沖出(chōng)、棉襖(ǎo)、遮掩(zhē)、嫩芽(nèn)、解凍(jiě)、觸到(chù)
2、“尋”的上部是“彐”,第二筆右邊不露頭。“柳”的右部是“卯”,不要漏寫第三筆撇。“蕩”是上下結構,第七筆”ㄋ”一筆寫成。
二年級語文知識點
會讀的詞語:染紅、層疊、翠綠、涼爽、登山、梨樹、燈籠、燃燒、勤勞、仙人、石盤、高粱、山峰、胳膊、形狀、路行、蒲公英、降落、蒼耳、啪的一聲、展開、觀察、菊花、殘破、橙汁、橘子、斜風、細雨、要求、平凡、勝利。
學習方法
十份信心,十份努力,十份成功,語文要想成績提高,多記多看多做題是錯不了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況且勤能補拙,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一些二年級語文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登鸛雀樓古詩及詩意
詩意
《登鸛雀樓》寓情于景,描繪了詩人登高望遠的情景,詩中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贊嘆,以及對追求更高境界的渴望。
注釋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永濟市,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因而得名。
意思
夕陽依傍著山巒漸漸下落,滔滔黃河朝著大海洶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出處
《登鸛雀樓》——唐代:王之渙
注釋
鸛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山西省永濟市境內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