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醫對植物神經紊亂的解讀
- 2、白天調養陰陽,夜晚安神——介紹三個失眠調理良方
- 3、晨起煩躁消散,午后為何仍感煩躁?
- 4、中醫對煩躁的定義與分類
- 5、人體火氣旺盛的時間點
- 6、中醫視角下的煩躁概念解析
中醫對植物神經紊亂的解讀
在中醫理論中,植物神經紊亂通常與情緒波動、氣血運行不暢及內臟功能失衡有關,中醫治療此病癥主要采用中藥與針灸等療法,中藥治療側重于調節情緒、補益氣血、清熱解毒、安神寧志,常用的方劑有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六味地黃丸等。
中醫與西醫對疾病的命名有所不同,西醫中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在中醫里被稱為內分泌失調,常伴隨睡眠障礙,中醫稱之為失眠,中醫認為,內分泌失調往往是不健康身體的體現,如長期情緒不佳、勞累、熬夜等引起的腸胃功能紊亂、免疫功能失調等,谷維素、維生素B1等藥物可調節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中醫將植物神經紊亂稱為“臟躁”,指五臟功能失調所致,相當于西醫的心悸、怔忡、胸痹、郁證等范疇,該病癥涉及范圍廣泛,五臟六腑皆可受到影響,但最常見的是心、肝、脾、腎的病變,中醫常用辨證論治的方法,如《固元醒神方劑》來分析和治療。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影響心臟,可引發心悸心慌;影響腸道,可能出現腹瀉、腸功能紊亂;還可能引起胸悶、焦慮緊張等精神狀態;甚至影響性功能,如男性早泄、勃起障礙等;影響消化腺,可能出現食欲下降、消化不良,嚴重時表現為盜汗。
植物神經紊亂在中醫理論中屬于情志所傷,可理解為精神意志引起的疾病,根據臨床表現,應屬中醫的郁證、虛勞、怔忡、心悸等范疇。
白天調養陰陽,夜晚安神——介紹三個失眠調理良方
以下為調理失眠的方劑:浮小麥、粉甘草、熟地黃、百合,此方旨在溫補腎陽,寧神安志,方中浮小麥可養心陰,去除煩熱;甘草可補心氣、和中緩急;熟地黃甘溫,入肝、腎經,可滋陰、補血。
有助于改善睡眠的養生粥——桂圓蓮子湯:取桂圓、蓮子各二兩煮成湯,具有養心、寧神、健脾、補腎的功效,適合中老年人及長期失眠者食用,酸棗仁湯:酸棗仁三錢搗碎,水煎,每晚睡前一小時服用,酸棗仁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鎮靜作用,對血虛引起的心煩不眠或心悸不安有顯著療效。
治療失眠的食療小方——寧心安神的阿膠煲鴿蛋:將4枚鴿蛋放入燉鍋內,加水200毫升,煮熟去殼;1克阿膠加水20毫升蒸化;100克西蘭花洗凈撕開,姜片切片。
酸棗仁具有養肝、寧心、安神、斂汗的作用,常用于治療神經衰弱、心煩失眠、多夢、盜汗、易驚等病,有神經衰弱的人可用酸棗仁3-6克,加白糖研末,每晚入睡前用溫開水調服,具有明顯的治療效果。
方中龍眼肉補心血,酸棗仁斂心氣,半夏、茯苓燥濕化痰,消痞散結,龍骨、牡蠣鎮驚安魂,代赭石平肝潛陽,半夏為關鍵,通陰陽和表里,使心陽下潛于陰,引人入夢。
西洋參片1-3克,用開水浸泡半小時,代茶飲,參芎飲有益氣活血、通脈強心的作用,適用于氣虛血瘀所致的心悸怔忡、心慌氣短、心痛等,人參6克,川芎10克,水煎服,養心湯有益氣養心、安神定志的作用,適用于心氣虛損所致的心悸怔忡、氣短乏力、失眠多夢等。
晨起煩躁消散,午后為何仍感煩躁?
1. 起床氣:早晨起床時,身體從靜止狀態突然轉為活動狀態,可能會感到煩躁。
2. 受干擾:當你正沉浸在美好的睡夢中時,突然被打擾,心情自然不會好。
3. 更年期癥狀:女性在更年期時,情緒波動較大,煩躁癥狀可能突然發作。
4. 對噪音敏感:當煩躁時,對噪音的忍受能力降低,哪怕是微小的聲音也可能引發情緒崩潰。
中醫對煩躁的定義與分類
1. 煩與躁:中醫中,煩與躁是兩種常見的癥狀,分別描述了胸中熱而不安和手足擾動不寧的狀況,它們常并稱,但根據病證的不同,又分為虛實寒熱之分。
2. 臟躁:指精神抑郁、煩躁不能安靜、哭笑無常、喜怒無常,不能自我控制情緒的一種疾病癥狀。
3. 六淫邪氣:中醫認為,天地間存在著六淫邪氣(風、寒、濕、燥、火),是外界各種病邪侵入人體造成的疾病因素。
4. 心火:心在五行屬火,心火旺盛時,可能出現心悸失眠、心煩等癥狀。
人體火氣旺盛的時間點
1. 中醫認為,人的生物鐘將過午不食、入睡前幾個小時、凌晨2-3點之間視為“火時”,此時人體容易產生內熱,火氣旺盛。
2. 人體的火氣最旺盛的時間通常在下午或晚上,這是因為人體的生物鐘導致體溫和新陳代謝在這個時間段達到高峰。
3. 春天,人體陽氣旺盛,容易情緒激動、易怒或易燥。
4. 夏季,心火最容易旺盛,可通過飲食調整來平衡心火。
中醫視角下的煩躁概念解析
1. 煩躁:是一種常見的情緒狀態,表現為急躁不安、難以靜下心來。
2. 病癥介紹:胸中熱而不安稱為“煩”,手足擾動不寧稱為“躁”,煩與躁常并稱,但有虛實寒熱的不同。
3. 煩躁癥狀:中醫認為煩躁與內熱口干、手足擾動有關,是一種癥狀表現。
4. 煩躁定義:煩悶急躁,中醫謂內熱口干、手足擾動之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