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PAMP免疫名詞解釋
是固有免疫中免疫受體的代表,由有限數量的胚系基因編碼,進化上十分保守,也表明此類受體對生物體的生存極為重要。
病原相關模式分子(PAMP)是模式識別受體(PRR)識別結合的配體分子。如G-菌脂多糖(LPS)、熱休克蛋白(HSP)等。Th1細胞:主要參與特異性細胞免疫應機制是通過活化巨噬細胞而增強抗胞內病原體感染。
阻止大多數微生物的定植,這個過程被稱為病原物相關分子模式觸發的免疫(PAMP-triggered immunity,PTI)。
PTI:PAMP-triggered immunity,翻譯過來更繞口,病原相關分子模式觸發的免疫,理解成鞭毛蛋白這種病原保守結構觸發的免疫就好了,從上圖中也可以看出,這只植物免疫系統對抗病原的第一道防線。
固有免疫識別的PAMP,往往是病原體賴以生存,因而變化較少的主要部分,如病毒的雙鏈RNA和細菌的脂多糖,對此,病原體很難產生突變而逃脫固有免疫的作用。PAMP主要包括兩類:編輯①以糖類和脂類為主的細菌胞壁成分。
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MP)[4分]
1、①以糖類和脂類為主的細菌胞壁成分。如脂多糖、肽聚糖、脂磷壁酸、甘露糖、類脂、脂 *** 甘露聚糖、脂蛋白和鞭毛素等。
2、病原體相關模式分子(PAMP):即 PRR 識別結合的配體,是病原體及其產物所共有的、某種高 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結構。
3、其與病原生物表面的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的相互識別和作用是啟動固有免疫應答的關鍵。和適應性免疫中淋巴細胞受體相比較,PRR有四個特點。
4、這些 微生物相關分子模式 也被指代為病原相關分子模式(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 ) 。可以理解為MAMPs等同于PAMPs,此二者都能夠被植物體內一類受體(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 PRRs )所識別。
活的植物靠什么來對抗細菌
活著的植物具有一套完備的防御體系,如角質層、蠟質層、細胞壁和細胞膜等,可以抵御外源微生物或病原物的侵入,一般不容易腐爛。同時外來病原生物入侵的時候還會產生一些抗性物質,如抗性蛋白等,有點和人的疫苗效果相似。
ETI則由植物的抗病蛋白(R蛋白)識別病原微生物產生的效應蛋白引發,可使植物產生特異性的防衛反應。除此而外,植物小RNA途徑則通過RNA沉默方式,參與了對病毒和細菌等病原的抗性反應。
植物體內的次生代謝物質例如木質素、胼胝質、植保素等可以保護植物不受病原菌侵染,這些物質可以限制病原菌的傳播,例如胼胝質,有的具有一定抑菌活性。
當病原菌侵入植株后,被侵染的局部組織會壞死,這樣就會使病原菌失去營養而死亡,防止了病源的擴展。被侵染的植物體內活性氧活性增強,能夠分解毒素,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雨水傳播雨水和流水的傳播作用是使混在膠質物中的真菌孢子和細菌得以溶化分散,并隨水流和雨水的飛濺作用來傳播。土壤中的根癌細菌可以通過灌溉水來傳播,雨水還可將空中懸浮或移動的孢子打落在植物體上。
當病菌侵染植物后,植物自身的抵抗措施有哪些?
被侵染的植物體內活性氧活性增強,能夠分解毒素,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植物還會產生植保素等激素,預防植物被病源菌侵染。
木栓化也能增強細胞壁對真菌的抵抗能力。在侵染點處形成的周皮結構可限制病原物生長。發病相關蛋白 植物的發病相關蛋白(PR蛋白)是在受到病原物侵染后積累的植物蛋白。
先天性免疫反應是植物應對外來病原微生物侵害的一種主要策略。植物的細胞壁等結構在植物抵抗病原菌侵害過程中發揮著物理防御作用,但一些病原菌可以通過進化產生的特殊機制,來突破植物的物理防御屏障,進而對植物體進行成功侵染。
蕎麥和金絲桃等植物,還會分泌一種奇特的“光敏毒素”,動物誤食了這類植物后,在遮蔭處不會有什么反應,可一到強烈的陽光下,立即會感到十分難受,甚至在痛苦中死去。
植物檢疫:是由國家頒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植物檢疫法規,并建立專門機構開展工作,對植物及其產品的運輸、貿易進行管理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