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為什么漢中在古代是兵家必爭之地,漢中的人文背景又有哪些?
漢中盆地是魚米之鄉,漢中跨漢江和嘉陵江兩大水系,當時水運尚好,可連巴蜀和荊楚,甚至抵達東海沿岸地區,同時漢中北依秦嶺,南屏巴山,在秦巴間有褒斜、陳倉、儻駱、子午等近10條幾千年的古道,陸上可直達隴南、關中、四川、湖北等地,且都是易守難攻,乃兵家必爭之地。
凡是歷史名城,必然是兵家必爭之地,這是古代的戰爭所決定的。古代四個兵家必爭之地,到現在地理位置都十分重要,你知道幾個?第一個:漢中 漢中,簡稱“漢”,美譽“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位于陜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嶺、南屏大巴山,中部是漢中盆地。漢中地處關中之南,巴蜀之北。
事實上,劉備也是在攻取了漢中以后才穩定了勢力,國力也得以長久發展。因此根據兩人的情況對比,漢中對曹操來講是有利也有害,有得也有失。但對于劉備來講是生死存亡的機會和要地,因此兩人的觀念才會有鮮明的差異。
三國時期馬鞍山叫什么名字啊!
1、丹陽郡:作為地方行政區劃的名稱,相當于現行的省轄市一級的地方政權組織,始建于漢武帝劉徹元狩二年(前121年),治宛陵(今宣城市宣州區),歷時380余年。其管轄地域相當于今天的安徽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天目山脈以西、浙江新安江支流武強溪的以北地區。
2、博望坡被國家確定為三國旅游景點之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辭海》載:博望古縣名,西漢置。為張騫的封侯地。相傳,當年非常繁華,所轄45里博望屯。故城東西長1300米,南北寬400米,城垣因風雨剝蝕,早已不存,僅存墻基。城內地下文化層厚達1~7米,出土大量漢磚、筒瓦、鐵器等。
3、三國時期的行政區域 三國 東漢十三部州(三國行政區域) 1/司隸校尉部:治所 河南(今洛陽市東)轄區,今陜中部,秦西南部及豫西部。稱為“司州”。
4、馬鞍山的歷史文化:馬鞍山市的市名:相傳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敗退至和縣烏江,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后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亡。
古代興州衛是現在的什么地方
1、魏晉時,為鮮卑地。北魏為安州廣陽郡廣興縣地,后并入厗莫奚。隋時為奚族地,唐為契丹地。宋代遼金時期為北京路興州興化軍興化縣、宜興縣地。元為上都路興安縣、宜興縣地。明朝時期隸屬北平都司,為興州衛地。永樂二年(1404年),永樂帝將興州“五衛”也遷入長城以內,此后境內即為蒙古人牧場。
2、通過對“興州”歷史沿革和其歷史地理環境的分析,結論應該是否定的。 山西興州,即今興縣。據《山西通志》記載:“興州:(唐、宋名合河縣)金升興州,隸太原路。元仍為興州,隸太原路。縣志:中統二年改為合河縣,三年復舊。明名為興縣,隸太原府岢嵐州。”“興縣,明初改興州為縣。
3、山后,指燕山以北地區;衛地,指不設州縣而設衛所的地區。這次撤銷的州縣,包括位于今于承德一帶和今張家口宣化以北的各個州縣。于是,興州被撤消了。大將軍徐達負責將山北各州縣所有老百姓遷往燕山以南。興州成千上萬的老百姓,拔鍋起灶,收拾家當,扶老攜幼,告別故土。
4、位于今天津市東南50公里海河入海口處。西北距北京約170公里,東瀕渤海,西鄰海河平原,隔河與塘沽相望。地當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車,有京津門戶、海陸咽喉之稱明永樂二年(1404)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在天津筑城設衛,于大沽海口筑墩設炮。
5、衛國對應現在的省份 古代的衛國疆域大致位于目前黃河以北的河南濮陽、河北的邯鄲和邢臺,山東的聊城西部等地區,它是周朝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衛國于公元前1115年創立,至到公元前209年覆滅,其國都先后建遷于朝歌、楚丘、帝丘、野王等地,建國君主為衛康叔,亡國君主為衛君角。
6、歡迎來到中國北方的歷史明珠——河北興州,這座被尊稱為“河北小興州”的地方,是河北省內一處承載著厚重歷史的文物保護單位,它的變遷歷程猶如一部生動的歷史教科書。小興州,古時曾名為宜興縣,金初時為白檀鎮,后在泰和三年被設立為宜興縣,隸屬于興州。
略陽的地名由來和古今的變遷
位于中國西北的略陽縣,坐落在秦嶺南麓的西段,特別坐落在嘉陵江的上游區域。其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西漢時期的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縣名源于其地名,以其用武之地曰略,治在象山之南曰陽,因此得名略陽。略陽的地域廣闊,總面積達到了2831平方公里。
略陽縣先秦以前屬白焉氏族聚居地之東城,自西漢元鼎六(公元前111年),始建沮縣。曾用名沮縣、興州,武興、漢曲、順政。五代屬前后蜀。置順政縣。宋開禧三年(1207),改順政縣名略陽縣至今。1949年12月9日略陽縣解放。
光武中興,以官多役煩,省并天下郡、縣、道治地。在今秦安境內廢略陽道,置略陽縣(街泉縣改名)。移涼州治于隴(今張家川治)。建武中元元年(56),劃成紀縣地為顯親侯竇固的侯國封地。明帝永平十六年(73),天水郡改名漢炳郡,治冀縣(今甘谷縣),轄13城(縣),縣治在今秦安境內的略陽縣、成紀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