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瘦西湖簡介
五亭橋,橫跨于瘦西湖之上的橋梁,是瘦西湖的標志性建筑,橋上五亭錯落有致,造型精巧,宛如一幅畫,登上橋樓,可遠眺湖光山色,盡享湖面波光粼粼的美麗風光,荷花池,在夏季,瘦西湖的荷花盛開,形成了一片美麗的荷塘,荷花爭奇斗艷,香氣襲人,為游客帶來一絲清涼。
瘦西湖,我國著名的湖上園林,湖道曲折,景致優美,長堤春柳、荷蒲薰風、四橋煙雨、徐園、小金山、吹臺、水云勝概、五亭橋、白塔晴云、二十四橋景區等景點,構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畫卷,經過多年的修建,瘦西湖更加嫵媚多姿。
瘦西湖(Slender West Lake),原名保障湖,位于江蘇省揚州市城西北郊,總面積2000畝,水上面積700畝,游覽區面積100公頃,瘦西湖本名保障湖,乾隆年間,錢塘(杭州)詩人汪沆慕名來到揚州,將其命名為瘦西湖,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時期已形成基本格局,被譽為“園林之盛,甲于天下”。
揚州瘦西湖,這座位于揚州市北郊的瑰寶,占地約100公頃,因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獨特的園林風格,于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名勝區,2010年榮膺國家AAAAA級景區,成為揚州旅游的璀璨明珠。
“故應喚做瘦西湖?!睆拇耍笆菸骱钡拿至鱾鏖_來,瘦西湖實際上是揚州城外一條較寬的河道,原名保揚湖,面積480多畝,長3千米,原是唐羅城、宋大城的護城河遺跡,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岡腳下,明清時期,許多富甲天下的鹽業巨子紛紛在沿河兩岸,聘請造園名家擘畫經營,構筑水上園林。
瘦西湖來歷簡介
1、據書中記載,瘦西湖在清初便已得名,因其水道彎曲狹長,地處揚州城的西北,故稱為“瘦西湖”,乾隆元年(1736年),錢塘(杭州)詩人汪沆慕名來到揚州,觀賞了這里的美景后,與家鄉的西湖相比,賦詩道:“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2、清初起,瘦西湖已得名,其意源于水道彎曲狹長,地處揚州城西北,因而得名“瘦西湖”,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時期已具備基本格局,享有“園林之盛,甲于天下”的美譽,瘦西湖主要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時期的城濠連綴而成的帶狀湖狀景觀,并與大運河保持水源相通。
3、湖的形狀狹長,清瘦秀麗,因此在“西湖”前面又加了一個“瘦”字,又稱“瘦西湖”。
4、瘦西湖的特點:瘦西湖名稱的來歷,是乾隆年間寓居揚州的詩人汪沆的一首感慨富商揮金如土的詩作:“垂柳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的特點是湖面瘦長成“L”狀,蜿蜒曲折,“十余家之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
瘦西湖是指什么
1、瘦西湖是指揚州城西北郊的一處風景游覽點,原名保障湖,位于江蘇省揚州市維揚區大虹橋路28號,介于蜀崗和市區之間,始于乾隆御碼頭,北止至蜀岡平山堂、觀音山,占地面積近2000畝,其中水面面積700畝。
2、瘦西湖原名保障湖,位于江蘇省揚州市城西北郊,總面積2000畝,水上面積700畝,游覽區面積100公頃。“瘦西湖”之名最早見于文獻記載為清初吳綺《揚州鼓吹詞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
3、瘦西湖位于江蘇省揚州市西北郊,是著名的風景游覽點,它原來是一段自然河道,經過歷代的疏浚治理,建造園林,逐步發展而成,美在蜿蜒曲折,古樸多姿,瘦西湖的美主要在于蜿蜒曲折,湖面時寬時窄,兩岸林木扶疏,園林建筑古樸多姿,行船其間,景色不斷變換,引人入勝。
4、瘦西湖公園位于古城揚州的西北部,總面積107公頃,其中水面面積49公頃,瘦西湖原名炮山河,一名保障河,清乾隆時,因其繞長春嶺(即小金山),又稱長春湖,六朝以來,即為風景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