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原文及翻譯賞析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原文:作者: 柳宗元,作于公元812年(元和七年),時作者擔任永州司馬,其上司為刺史韋宙,當韋使君新堂落成之際,柳宗元以精湛的筆觸,描繪出韋使君遷居新堂的喜悅,以及清明政治的景象,激發讀者對順應自然之美、積極進取之情的共鳴。
原文:將為穹谷嵁巖淵池于郊邑之中,必輦山石,溝澗壑,陵絕險阻,疲極人力,乃可以有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狀,咸無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難,今于是乎在,永州實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環山為城,有石焉,翳其奧草;有泉焉,伏于土涂。
翻譯:若要在城郊建造山谷、巖壁和深淵,就必須用車搬運山石,開鑿溝壑,攀登險峻,使人力疲憊,才能成就此事,想要達到天成地生的自然風貌,卻始終無法實現,我們卻能超脫于人力,順應地形,保護自然,昔日難以實現的目標,今日卻得以輕松達成,永州地處九疑山之麓,最初測量土地的人,便是在山中環筑城墻。
清心、寡欲、絕念,煉己筑基
絕念之愛,源于對境界的執著,一旦意識陷入境界,恩愛隨之而生,愛欲亦隨之而起,若能超脫于境界,忘卻一切,則六賊(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無法侵擾,元神得以主導,唯有達到這種境界,方能采得靈藥,先天元精或元氣的采集,非元神之力不可為,任何動念都屬后天之物,不足以作為藥物。《脈望》有言:“煉己之要,首在忘卻,色欲之念自絕,次在降伏內心,免除恩愛之情。”
清心寡欲,煉己筑基,其他如枯坐不動、周天搬運等,皆非正途。
煉己筑基,需打好基礎,具備相當的功夫、定力、意念和精神力,方可打通小周天,煉精化炁,精即通過事物獲得的能量,提煉成先天真氣,煉炁化神,進一步提煉真氣,強化神識,煉神還虛,達到大周天境界,修煉完成,即可成仙,此事非可強求,需靜心、無為。
此為道家修煉之道,旨在修仙成道,筑基煉己:筑基即打基礎,必須先練己身,釋放心靈,回光返照,致虛極,守靜篤,靜待一陽來生;煉精化氣:一陽生后,以意引導陽精之氣,貫尾閭,穿夾脊,循督脈引入泥丸,再下重樓,順任脈至丹田,完成一個小周天循環。
中醫:麻、木、脹、痛各代表什么?
木感較麻感更為嚴重,表明氣血不僅不能到達肢體,甚至連感覺都變得遲鈍,常見于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導致的氣血阻滯,或是體內濕邪過重,阻滯經絡所致,脹:脹感通常因氣機不暢,導致氣血積聚于某一部位,使該部位腫脹或壓迫感,脹多與情緒波動、飲食不當或體內濕熱有關。
脹:表明氣很足,此類人為易怒體質,若氣無法排出,則形成脹感,麻:表明氣能通過,但血無法通過,木:麻感加劇,即木感,血和氣都無法通過,病癥:痛,這是我們最常遇到的不適感覺。
中醫認為:麻,表明氣能通過,但血無法通過;木,比麻更嚴重,表示氣和血都無法通過;酸,說明經絡暢通,但氣血不足;脹,氣很足,多因易怒體質,氣無法排出而形成脹感;痛,單純性疼痛通常因血瘀。
中醫中“麻”的表現是氣能通過,但血無法通過;“木”則是麻感加劇,表示氣和血都無法通過;“酸”說明經絡暢通,但氣血不足;“脹”表示氣很足,多因易怒體質,氣無法排出而形成脹感;“痛”通常因血瘀引起。
脹多以氣滯為主,痛則不通多以血瘀為主,木麻多以氣虛血虛為主,這些表現并非絕對,有時會交叉出現。
中醫認為:麻,表明氣能通過,但血無法通過;木,比麻更嚴重,表示氣和血都無法通過;酸,說明經絡暢通,但氣血不足;脹,氣很足,多因易怒體質,氣無法排出而形成脹感;痛,單純性疼痛通常因血瘀。